XX年国土资源工作情况报告.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0年国土资源工作情况报告
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国土资源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全市国土资源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积极主动服务、严格规范管理”的工作方针,以“双保工程”为抓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更新理念、转变作风,积极推进国土资源利用方式转变,促进我市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现将我市国土资源2010年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圆满完成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为拓展和科学布局我市土地利用空间,在修编中注重加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产业规划、城镇规划等规划的有机无缝衔接,增强土地利用规划的“龙头”作用和控制性、指导性、操作性。截止目前,历时八年的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已全面完成。其中,市级规划已通过审查待国务院批准,县、乡两级规划已全部获得省、市人民政府批准。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完成,标志着我市进入了新的土地利用周期,用地空间得到拓展,空间布局更加优化,为我市今后一段时期内的经济社会较快发展,尤其是“十二五”期间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用地空间和资源要素保障。
积极争取和用足用好建设用地指标。2010年,国家下达我市计划指标3.42万亩(与2009年基本持平)。针对国家取消我省折抵指标管理方式、用地空间大幅压缩、土地供需矛盾更为突出的情况,我市多次进京赴省向上汇报争取,额外追加国土资源部、省国土资源厅计划指标2780亩,工作奖励指标1700亩,共计指标3.87万亩。根据原规划空间制约和部分县(市、区)耕地占补平衡不足的现实情况,及时调整指标管理方式,坚持“项目储备、有保有压”,实施项目管理与指标管理并重、指标切块下达和市级统筹兼顾,加大指标动态评估和调剂力度,充12月份,根据尚有1.9万亩指标未使用的实际情况,多次主动向部、省汇报争取支持,同意我市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未获批准的情况下先行报批,为“十二五”开局之年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扎实的供地保障。据统计,全年全市实际执行年度计划3.82万亩(农用地3.55万亩,耕地2.82万亩),分别占下达指标总量的98.7%、100%和99.7%,为历年最好水平。另外,通过国家项目使用国家预留统筹指标8033亩,使用省增减挂钩指标2839亩,合计报批各类建设4.91万亩。
**穿山至好思房公路、北仑港五期、中宅煤炭码头、轨道交通1号线等11个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好思房高速公路、北仑港五期已获国务院批准),1.47万亩,新增建设用地1.25万亩。全市供应建设用地7.18万亩,较2009年同期增长111%,位于全省前列。在供地结构上,工矿仓储用地占24%、基础设施用地占40%,住宅和商服用地占35%,三产服务业用地比重较2009年明显提升,促进我市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
365”节约集约用地行动计划,启动实施“八个一批”专项活动,创新土地利用方式。开展低效厂房改造和闲置土地处置工作,全市共实施改造项目64个,新增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建成标准厂房项目86个,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完成部、省厅督办的32宗闲置土地处置任务,共处置闲置土地86宗、208万平方米;消化历年“转而未供”土地约4.78万亩,盘活存量2.39万亩,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的395%和569%。加强与规划部门的衔接,1248个项目进行复核验收,补缴土地出让金1.87亿元。
186家矿山提供矿产资源8千余万吨,新出让采矿权33宗,收取出让金2.1亿元。启动机制砂开发利用,开展地热资源调查和地质遗迹保护开发,积极开发新产品和清洁能源,打造旅游品牌,发展低碳经济。全市浅层地热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已经开展;余姚四明山获省级地质公园,实现零突破;宁海伍山石窟成为我市首个国家级矿山公园;象山海岸地质遗迹野外调查已通过验收。加强矿地规范利用,与林业部门配合,开展采矿权林地征用工作,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协
二、管建并举,竭尽全力增强国土资源保护能力
落实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市政府主要领导与各县(市、区)政府主要领导签订了耕地保护目标管理责任书,分解落实耕地保护任务,提升政府耕地保护责任层级。以宁海县为示范县开展构建政府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试点,落实耕地保护共同责任。开展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和基本农田保护补偿试点乡镇工作,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全市共申报8个基本农田保护示范乡镇,总面积79.16万亩,其中基本农田20.09万亩,现正在建设中。
45%以上面积用于耕地补充规定。做好市外补充耕地指标调剂工作,努力扩大补充耕地数量。实施耕作层表土剥离工程,提高补充耕地的质量,确保全市耕地占补平衡。全市共确定43个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完成耕地垦造任务3.3万亩,占省年度任务的107.45%;市外调入耕地占补平衡指标8857亩。实施耕作层表土剥离造地1400亩。
4个矿区矿山整合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