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复习2(政治必修三)》-公开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考点4: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1、决定性因素: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重要因素: 社会制度的更替、科学技术、思想运动、教育活动 3、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作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重要角色。 应用: 1、以我国的四大传统民族节日为例,谈谈应如何看待传统习俗的价值,说明传统文化的特征。 2、以经典格言、名言警句为例,说明应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3、以我国的书法、美术、音乐艺术的流传为例,说明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进而说明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09·江苏)2008年2月,江苏省教育厅积极落实教育部的要求,安排南京、苏州等8个市作为京剧进中小学课堂的首批试点市。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活动的依据是 ①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②传统文化是健康有益的 ③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源泉 ④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小结1.全面理解文化继承(纵向) (1)是什么:传统文化的继承表现在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的继承。 (2)为什么: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相对稳定性、民族性。②传统文化的作用。 (3)怎样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增强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小结2.全面认识教育的作用 (1)教育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是一种综合的力量,其中科技和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人类文化传承中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3)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09·福建)某校高二(1)班的同学在以“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变革”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结合当前社会现实,展开讨论。请你参与其中,并回答有关问题。 曹参任汉相三年,遵照萧何制定好的法规治理国家,主张清静无为不扰民,使汉初社会凋敝残破的局面得以改观,史称“萧规曹随”。此后的“文景之治”又相继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国力日益增强。汉武帝凭借丰富的物质积累和稳固的统治基础,开疆拓土,实施改革,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成就了西汉盛世。 甲同学:“萧规曹随”反映曹参推崇的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他以“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所以,我国政府也应“无为而治”。 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答案要点: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立足社会实践,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3)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 注意 应全面分析,既要正面立论,说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和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又要批驳错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 三、文化创新: (3)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文化创新的意义 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创新与借鉴、融合 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考点1、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社会实践 哲学依据: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3)文化创造的主体:人民群众 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②文化创新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考点2、文化创新的意义: (2009·广东)北京奥运会场建设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这表明 ( ) A.建筑文化有其自身的继承性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C.建筑艺术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D.先进科技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B 汤姆叔叔的小屋》,是美国著名作家斯陀夫人的一部现实主义作品。斯陀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