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水污染控制工程过滤理论.ppt

发布:2018-12-30约3.1千字共2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章 水的物理处理 第八节 过 滤 8.1 概 述 一、过滤:借助于具有一定空隙率的固体介质(如石英砂)阻挡截留水中杂质而使水得到澄清的工艺过程。 二、截留的对象: 细小颗粒、细小矾花、藻类、细菌及病毒。 三、位置:沉淀池或澄清池之后。 直接过滤。 8.1 概 述 在给水处理中,常用过滤处理沉淀或澄清池出水,使滤后出水浊度满足用水要求。 在废水处理中,过滤常作为吸附、离子交换、膜分离法等的预处理手段,也作为生化处理后的深度处理,使滤后出水达到回用要求。 8.1 概 述 四、作用 (给水) 1、进一步降低水的浊度; 2、同时水中有机物、细菌及病毒将随水的浊度降低而部分被去除。 3、为滤后消毒创造了良好条件。 (残留于滤后水中的细菌、病毒等失去浑浊物的保护和依附时,在滤后消毒过程中也将容易被杀灭。) 4、在饮用水净化工艺中,过滤是不可缺少的,它是保证饮用水卫生安全的重要措施。 8.2 概 述 五、滤池的种类 (一) 按滤速 1、慢滤池 0.01~0.4m/h 2、快滤池 4~8m/h 3、高速滤池 10~16m/h (二) 按作用水头 1、重力滤池 4~5m 2、压力滤池 15~25m (四) 按滤料组成 1、单层滤池 滤速 8-10m/h 2、双层滤池 滤速10-14m/h 3、多层滤池 滤速18-20m/h 8.2 过滤理论 一、过滤机理 (一) 机械筛滤 把滤料间的空隙看作“筛子”,大于孔隙尺寸的杂质被截留下来。 (二) 重力沉降 靠重力作用沉淀在滤料的表面。滤料层类似于层层叠起的多层沉淀池,巨大的沉淀面积,将微小的杂质沉淀截留下来。 (三) 接触絮凝 在范德华力作用下被滤料吸附;在布朗运动作用下迁移扩散到滤料表面被吸附。 8.2 过滤理论 水中的悬浮颗粒能够粘附于滤料颗粒表面,涉及两个问题: 1、被水流挟带的颗粒如何与滤料颗粒表面接近或接触,这涉及颗粒脱离流线而向滤料颗粒表面靠近的迁移机理。 2、当颗粒与滤料表面接触或接近时,依靠哪些力的作用使它们粘附于滤料颗粒表面上,这涉及粘附机理。 8.2 过滤理论 1、颗粒迁移机理 在过滤过程中,滤料孔隙中的水流一般属层流状态。被水流挟带的颗粒随水流的流线运动。它之所以会脱离流线与滤料颗粒表面接近,完全是一种物理-力学作用,主要有拦截、沉淀、惯性、扩散和水动力作用。 8.2 过滤理论 (1)拦截作用:颗粒尺寸较大时,处于流线中的颗粒会直接碰到滤料表面产生拦截作用; (2)沉淀作用:颗粒沉速较大时会在重力作用下脱离流线,产生沉淀作用; (3)惯性作用:颗粒具有较大惯性时,也可脱离流线与滤料表面接触; (4)扩散作用:颗粒较小,布朗运动较剧烈时会扩散至滤料表面; (5)水动力作用:在滤料表面附近存在速度梯度,非球形颗粒由于在速度梯度作用下,会产生转动而脱离流线与颗粒表面接触。 8.2 过滤理论 2、颗粒粘附机理 粘附作用是一种物理化学作用。当水中杂质颗粒迁移到滤料表面上时,则在范德华力和静电力相互作用下,以及某些特殊的化学吸附力下,被粘附与滤料颗粒表面上,或粘附在滤料表面上原先粘附的颗粒上。 此外,絮凝颗粒的架桥作用也会存在。 8.2 过滤理论 二、滤层内杂质的分布规律 (一)滤层内杂质的分布规律 在颗粒粘附的同时,还存在由于孔隙中水流剪力作用而导致颗粒从滤料表面上脱落趋势。 粘附力和水流剪力相对大小,决定了颗粒粘附和脱落的程度。 图 颗粒粘附力和平均水流剪力示意图。 8.2 过滤理论 二、滤层内杂质的分布规律 Fa1表示颗粒1与滤料表面的粘附力; Fa2表示颗料2与颗粒1之间的粘附力; FS1表示颗粒1所受到的平均水流剪力; FS2表示颗粒2所受到的平均水流剪力; F1、F2和F3均表示合力。 8.2 过滤理论 过滤初期,滤料较干净,孔隙率较大,孔隙流速较小,水流剪力Fa1较小,因而粘附作用占优势。 随着过滤时间的延长,滤层中杂质逐渐增多,孔隙率逐渐减小,水流剪力逐渐增大,以至最后粘附上的颗粒(如图中颗粒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