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景观生态学与土地持续利用.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九章 景观生态学与土地持续利用;土地处于基础地位,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保障。
土地评价是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依据,是合理、可持续利用土地的基础与重要手段。
1976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颁布了“土地评价纲要”,曾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国的土地评价,大大促进了国际上土地评价的研究。
1993年,FAO发布了“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大纲”(FESLM)认为“可持续性是适宜性在时间方向上的扩展”,并强调评价的多目标、评价因素的综合性及在可预见将来的适应性,提出了可持续利用管理评价的基本概念、原则、程序、指标与标准,初步指出了土地利用的生态、社会的可持续性问题。但是该大纲在过程和动态分析方面仍然不完善,尤其缺乏空间分析及景观整体的结构、过程和动态分析。
;一、我国现行土地利用规划的景观生态学反思
1 从景观生态学观点来看,现行土地利用规划存在问题有:
乡村居民点布局散乱,城乡居民点体系调控不力。
对土地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不够深人,说服力弱。
土地利用配置重数量优化,轻布局优化和格局过程分析。
本章以土地可持续性为目标,在传统土地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潜力评价)的基础上,将FAO的“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大纲”和“景观生态学原理”相结合,并进行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分析,发展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的指标和方法。;根据其发展的顺序主要应用于三个不同的系统: ① 单项资源系统;②生态系统的资源组合系统;③社会——自然——经济复合系统(即景观或区域)。
1992年“可持续发展”,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EP)确定概念,认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与自然系统两者的稳定性,具有满足当代需要又不损害后代需要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核心为三大原则: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系统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能力归结为六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人工资本积累程度、人力资源、科学技术水平、自然资源支持能力环境资源支持能力和人口压力。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方案有五种:① 单一指标类型;②综合核算??系类型 ③菜单式多指标类型④菜单式少指标类型⑤“压力——状态——响应”(P-S-R)指标类型。;土地持续利用的思想,是1990年2月在新德里由印度农业生态研究会(ICAR)、美国农业部(USDA)和美国Rodale研究中心共同组织的首次土地持续利用研讨会上正式确认的。
由于不同学者对土地的认识角度的差异和对土地属性及其功能的侧重不同,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概念也各不相同。郝晋明(1996)认为,土地可持续利用就是作为生态系统的功能(生物产品的生产、环境保护以及生物和基因资源保护)和人类直接联系的非农利用功能(人类生产与生活空间、生产资料、人类文化遗产、名胜古迹)在生态系统、生态经济系统和区域空间中的协调。
; 按照景观生态学的思想和理论,土地持续利用就是协调人类当代与后代在经济、社会与环境方面的需求、同时维持和提高土地资源质量。
景观生态学与土地可持续利用
综合整体性
尺度性
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
干扰与人类影响
多重价值 与多目标; 土地是一个综合的功能整体,与广义的“景观”概念是一致的,它不仅涉及土地的自然特征,还包括人类的干预。土地的性质取决于全部组成要素的综合特性,而不从属于其中任何一个单独要素。因此,在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中,要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的所有要素。不仅要分析生态、经济和社会等每个因素的可持续性,还要分析这些因素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系统的综合作用。
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是一个多级、多阶段的综合评价。
包括土地利用方式评价,土地利用系统的适宜性评价,土地利用系统的持续性评价,以及景观或区域的现状稳定性与时间持续性评价。
;1)时间尺度: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存在时间尺度任何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系统和景观或区域具有可持续性,都是针对一定时间尺度而言的。可持续性程度不同,其级别可以用时间来表示作为指标,即置信度。
2)空间尺度:不同空间尺度的评价,其详细程度也不同。
按照景观生态学的等级—尺度理论,大尺度上的持续性是小尺度上持续性的综合。
从田块-农场-流域或景观-区域或国家-全球,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主要约束因子分别是农业技术-微观经济-生态因子-宏观经济和社会因子-宏观生态因子。
3)重点尺度:区域或景观是土地利用持续发展最适宜的候选尺度,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能有利于人类实施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评价、规划和管理,持续发展的目标也比较容易达到。; 级别;1)空间镶嵌稳定性:①上级控制下级,下级影响上级,处于一定的稳态;②同一等级中,镶嵌分布的各土地利用系统之间相互作用,从整体上削减了外界干扰与环境变化对系统带来的波动,从而形成了空间镶嵌稳定性;③空间镶嵌稳定性不是一种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