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护理查房3.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分类 腺癌:1 粘液腺癌:最常见,来源于宫颈柱状粘液细胞,镜下见腺体结构,细胞内含粘液。 宫颈恶性腺瘤:又称偏差极小的腺癌。肿瘤细胞貌似良性,常浸润宫颈壁深层。 2 鳞腺癌:来源于宫颈粘膜柱状下细胞,较少见,癌细胞幼稚,同时向腺癌和鳞癌方向发展而故名。 鳞癌:子宫颈癌以鳞状上皮细胞癌为主 大体分型 1 .颈管型:环绕宫颈外口表面有粗糙的颗粒状糜烂区,或有不规则的溃破面、触及易出血。 2 .外生型:又称增生型或菜花型。由息肉样或乳头状隆起,继而发展向阴道内突出的大小不等的菜花状赘生物,质脆易出血。 3 .内生型:又称浸润型。癌组织宫颈深部组织浸润、宫颈肥大而硬,但表面仍光滑或仅有浅表溃疡。 4 .溃疡型:不论外生型或内生型进一步发展后,癌组织坏死脱落,形成溃疡,甚至整个子宫颈为一大空洞所替代,因常有继发性感染,故有恶臭的分泌物排出。 临床分期 0 期 原位癌 Ⅰ期 病灶局限于宫颈 Ⅱ期 病灶超过宫颈,阴道浸润未达下 1∕3,宫旁浸润未达盆壁 Ⅲ 期 阴道浸润达下下1∕3 ,宫旁浸润 未达盆壁 Ⅳ 期 骨盆外或临床上膀胱或直肠粘膜已 波及 辅助检查 1 子宫颈刮片胞 学检查 是发现宫颈癌前期病变和早期宫颈癌的主要方法。 2 碘试验 3 宫颈和宫颈管活体组织检查 宫颈在临床所进行的各项检查都是诊断的重要环节,但是活检是诊断宫颈癌最可靠的依据 4 阴道镜检查 5 盆腔检查 处理原则 1 手术治疗 2 放射治疗 3 手术及放射综 合疗法 4 化学药物治疗 术后并发症 1:盆腔淋巴囊肿 2:尿潴留 3:下肢静脉栓塞 4:腹壁切口感染 5:出血 6:输尿管阴道瘘及膀胱阴道瘘 加强营养,科学安排三餐饮食,营养合理搭配,多吃新鲜果蔬 术后要注意休息,避免疲劳, 勿长时间站立、行走;多卧床休息,避免增加腹压的动作,如蹲、咳嗽;术后可用缓泻剂预防便秘。 继续进行盆底、膀胱功能锻炼,根据医嘱按时到医院拔出尿管,行B超或导尿测定残余尿量。 定期检查:尤其在术后2年内应严密随访。第一年内,出院一个月后行首次随访,以后每2—3个月复查一次。出院后第二年,每3—6个月复查一次。出院后第3—5年,每半年复查一次。第6年,每年一次。如有阴道流血、下肢疼痛、腰骶部疼痛、阴道异常分泌物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 保持乐观心态,稳定情绪,可看电视、听广播、看书等分散注意力 康复以后应逐渐增加活动度,适当地参加社交活动及恢复正常的日常工作。但应避免提举重物,洗盆浴及阴道冲洗。性生活恢复需待复查结果而定。 恶性肿瘤骨转移 一、概述 骨转移癌:是指原发于某器官的恶性肿瘤,大部分为癌,少数为肉瘤,通过血液循环或淋巴系统,转移到骨骼所产生的继发肿瘤。 骨组织是恶性肿瘤远处转移的第三好发器官,晚期肿瘤患者中骨转移发生率约为20%~ 95% ,仅次于肺和肝,高达70%的乳腺癌和前列腺癌患者可发生骨转移。 一、概述 转移瘤可累及全身骨骼,多在脊柱的胸腰段,胸骨、肋骨和股骨上段也是好发部位,而下颌骨、膝和肘的远侧骨骼很少被累及。 一、概述 骨转移瘤大多为多发性,少数为单发病变(9%),前者骨破坏广泛,引起血清碱性磷酸酶和血钙升高;单发性病变常造成鉴别上的困难。 转移瘤的骨破坏形式大多为溶骨型,少数为成骨型或二者兼有(混合型)。 一、概述 骨转移瘤可分为溶骨型、成骨型和混合型三个类型。肺癌和乳腺癌多引起溶骨型转移癌,成骨型骨转移多见于前列腺癌、结肠癌、鼻咽癌和膀胱癌等。混合型骨转移瘤同时有骨质破坏和骨质增生,常见于乳腺癌和前列腺癌 三、诊断 一)恶性肿瘤史 二)症状 骨转移的人群发病率非常高,但是仅一半左右患者在临床上出现症状。常见临床表现包括: 疼痛(50%-90%):日益加重、间隙性逐渐变为持续性的深部疼痛 病理性骨折(5%-40%) 高钙血症(10%-20%) 脊柱不稳和脊髓神经根压迫症状(10%) 骨髓抑制(10%) 晚期出现精神不振、消瘦、乏力、贫血和低烧等恶液质表现 三、诊断 三)影像学诊断 1、核素扫描骨显像:依赖病变的成骨活性的增高,而吸收更多的标记物来间接成像;多年以来核素扫描被认为是检查转移瘤的金标准。 目前最常用的是SPECT(敏感性95%,特异性60%)和PET 三、诊断 2、X片:骨转移可分为溶骨型(穿凿样、虫蚀状及斑片状骨质破坏 )、成骨型(表现骨小梁增粗、粗糙、紊乱 )及混合型三种 (兼有溶骨与成骨的表现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