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一)2013.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本章提要: 本章从法律所遵从的一般规律出发,分析法律的本质特征、历史发展、社会主义法律的特点、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和制度,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等由抽象到具体的法律内容。 第一节 法律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一、法律的词源 《说文解字》:灋(法),刑也, 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 直者去之,从去。 崇尚公平——目的 去除邪恶——手段 第一节 法律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一、法律的词源 《说文解字》:律,均布也。 平均分布,侧重技术 “律”的最初起源可能同音乐有关, 后来也可以和“法”字通用。 “法律”连用主要是近现代的事。 第一节 法律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一、法律的词源 现代汉语中,“法律”的含义有 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即约定成俗的用法是指所有的 法律、法规、规章、条例等; 狭义仅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 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律精神二、法律的一般含义 1.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2.法律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的体现; 3.法律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解释之一 社会的行为规范很多,有道德的、有制度的、行业的,法律也是一种人们的行为规范,法律规范与其他社会规范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它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国家创制的法律规范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制定,一种是认可。 这种规范是由国家制定的,它规定了人们应当怎样做、不能怎样做、必须这样做,如果违反了法律的行为规范,违反者必须受到制裁,即法律具有国家强制力,而且这种制裁由国家机器保证实施。 法的规范可表现为: 禁止性规范。例如:刑法中大部分规范都属于禁止性规范; 授权性规范。例如:财产继承权; 命令性规范。例如:成年子女赡养父母 解释之二 一个国家的宪法最能体现法的本质特征,任何一个阶级取得政权以后,首先要通过制定或修改宪法来确定本阶级的利益,无产阶级、资产阶级都是如此,社会的进步、社会的倒退也是如此。 例如:各国宪法的第一条都是决定本国的社会制度;叶利钦将社会主义的苏联倒退为资本主义的俄罗斯,他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修改前苏联的宪法,取消了苏联共产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法律地位,由此可见,任何的法律从根本上讲都体现了统治阶级的阶级意志。 统治阶级的意志只有上升为国家意志才能成为法律。 统治阶级的意志怎样才能上升为国家意志,实现从阶级意志性到法律条文的转变? 例如:我国法律体现的是工人阶级的意志,这种阶级的意志需要通过它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来体现,但要把党的意志变为法律,必须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程序来实现。200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修改宪法的议案,在宪法中加入了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思想”。 解释之三 法律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从大的方面说,不同的生产关系产生不同内容的法律。 从小的方面说,同一社会里,同一历史时期法律的内容是有区别的。我国在建国初期的法律中不会出现惩治计算机犯罪的法律内容;不同国家之间的法律区别与所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上层建筑的影响有关。 例如:通奸行为在我国当前的法律中不属于刑事犯罪,而在阿拉伯国家中,这种行为是严重的刑事犯罪,刑罚的方式是用乱石砸死。 这些生动地说明了物质生活条件对法律内容的影响。 法律的定义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规定权利和义务,以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律精神三、法律的历史发展 1.奴隶制法律:初创 2.封建制法律:发展 3.资本主义法律:丰富性与多样化 大陆法系(成文法)、英美法系(判例法) 4.社会主义法律:逐渐完善 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律精神一、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1. 从法律所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 2. 从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解释一 我国法律体现了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法律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现的是工人阶级的意志,工人阶级与人民的利益相一致。在我国人民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社会主义的劳动者、一切爱国的民主人士等占全国人口95%以上的人口,因此,工人阶级的意志与广泛的人民的利益是相一致的,实现了阶级性与人民性有机的统一。 解释二 我国法律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我国法律的先进性体现在它是与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基本规律相一致的法律。 法律的科学性体现在 1.在实践中尊重和反映客观规律; 2.借鉴了我国传统法和外国法的成功经验; 3.立法活动不断改革与创新,立法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借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