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核辐射防护.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距离防护:辐射源对周围空间产生的剂量率是随距离增加而减少的。对点状源而言,空间辐照场中某点的剂量率与该点到源的距离平方成反比。因此增大与源的距离能大大减少操作者所接受的剂量。操作不大——活度较小的点状源,常使用某些工具来增大源与操作者的距离,如使用长柄钳或机械手等。 3.屏蔽防护:采用距离防护方法是有一定限度的,当源强度较大,操作时在空间上又受到某些限制时,采取屏蔽手段是一种积极的防护方法。屏蔽是利用射线通过物质时的减弱规律,在辐射源和工作人员之间设置一种屏障,达到减少操作者受照剂量的目的。 (1)α射线的屏蔽:α粒子因它的质量大,在空气中其射程为3~7cm,穿透力弱,但有很强的电离本领,通过物质层时迅速损失它的能量。因此用一层很薄的吸收材料就可以将α射线阻止,一般无需采取屏蔽,只要相隔几厘米的距离即可,或操作时带乳胶手套或用很薄的塑料即可把它屏蔽住。 (2)β射线的屏蔽:β粒子具有很小的质量,并且所带电荷只有α粒子的一半。因此其穿透能力要比α粒子大得多。但对于如3H等低能β辐射体的外照射同α粒子一样不必屏蔽(但不能用眼睛贴近直视该放射源),对能量较大的硬β射线(如32P)或放射性活度较大的中能β辐射体,须考虑其屏蔽问题。β射线防护屏应当使用低原子序数的材料制作,如铝、塑料、有机玻璃或玻璃等材料。对于β强辐射源的屏蔽,可在轻材料防护屏蔽后加上足够厚度的重材料防护屏,以屏蔽可能产生的轫致辐射。 (3)γ射线的屏蔽:γ射线对物质的穿透能力比α和β射线强得多。根据γ射线通过物质时发生光电效应、康谱——普顿效应和电子对效应而被减弱的特性,高密度的物质如铅、铀、钨等具有良好的γ屏蔽效果。但为了降低成本,通常用铁、铅、混泥—凝土等作为γ屏蔽材料。由于铅的力学性能差,主要用于实验室操作屏蔽;在建造辐照室时,则用混凝土或加入了铁矿砂或重晶石矿砂的重混凝土作屏蔽,根据半厚度值可以估算γ射线的屏蔽厚度。半厚度值就是指X射线或γ射线的活度减少到原来的一半所需要的吸收体的厚度。表5—5列出不同材料的半厚度值。 4.剂量防护 即在不影响研究工作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减少放射性物质的操作量(指放射性活度)。 三、污染去除及废物处理 (一)表面放射性污染及其清除 进行开放型放射性核素操作时,尽管十分小心也难免不——会发生放射性物质的污染。如果不及时清除污染,将会导致工作人员的内、外照射,还有可能干扰放射性测定,引起结果的不准确。因此,实验室工作区和设备、器皿的去污不仅是减少工作人员身体危害所需要,而且是取得正确的实验结果所必需的。 放射性物质沾污物体表面一般可分为三种情况:即化学结合(是化学吸附现象,包括离子交换吸附,把放射性物质吸收在表面上);物理结合(是物理吸附现象,放射性物质进入微孔里);机械结合(是机械吸附、粘着或沉积)。放射性污染的清除,实际上只是将放射性物质移走。即采用物理的、化学的、机械的方法,把放射性物质从被污染的表面上清除的过程,称为放射性去污。一般表面光滑的材料如不锈钢、玻璃等沾污较容易去污,而表面粗糙的材料如水泥、木材、棉织品等发生沾污后较难去污。放射性沾污必须及时清除,沾污时间愈长则愈难去污。 1.放射性去污的一般原则 包括五个方面:(1)要尽快去污。因污染时间短,去污效率高,还可以防止或减少污染的扩散。(2)要选择合适的去污剂。根据污染核素的种类、被污染表面的特点选择去污效果好、经济安全的去污剂。(3)合理选择去污方法。主要根据被污染的对象和污染状态来选择去污方法。(4)去污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和废液应按国家放射性废物的管理原则进行处置。(5)作好去污时的放射防护。对于严重污染情况,特别是发生于放射性事故的污染,应划出“禁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去污人员应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以尽量减少内外照射。 2.放射性去污方法 (1)体表放射性去污。手及皮肤沾污时应尽快用水冲洗,然后用肥皂及软毛刷洗,直到测量放射性不超过容许范围。当污染不易洗去时,可将手或皮肤局部浸于K饱和KMnO4溶液中1~2min,水洗,再浸入新配的5%NaHSO3中洗,最后用水洗。在对皮肤去污时,必须注意:①不可用有机溶剂如乙醚、酒精、氯仿等,以免损伤皮肤增加渗透性。②不可用肥皂清洗32P污染;③不可用大于3mol/L的酸洗;④去污次数太多,不可用力过猛,以免损伤皮肤增大渗透性。 (2)玻璃及搪瓷器皿放射性去污。一般用肥皂、洗衣粉或洗涤剂持水刷洗即可除去。若不能除去可浸于3%盐酸或10%柠檬酸中1h后取出用水冲洗,再浸入重铬酸钾-浓硫酸洗液中15min,最后冲洗,也可用10%硝酸或溶于10%盐酸中的载体溶液洗涤。 (3)塑料器皿的放射性去污。一般用水和肥皂、洗涤剂刷洗,不能除去时用稀酸浸洗,再用水洗。 (4)金属器皿的放射性去污。一般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