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行浮肿.ppt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经行浮肿
经行浮肿
定义:
是指以经期或行经前后,周期性出现面睑或手肘脚踝浮肿为主要表现的月经期疾病,称为“经行浮肿”。或称“经来遍身浮肿”。相当于经前期综合征。
历史沿革
古代妇科专著有关血分肿满与水分肿满之论述。如《校注妇人良方.妇人血分水分肿满方论》云:“妇人经水不通,则化为血,血不通,则复化为水。故先因经水断绝,后至四肢浮肿.本病现代妇科专家哈荔田氏认为本病是“脾阳不振.寒湿凝滞”所致。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经前期综合征(Premenstrual Syndrome,PMS)是指妇女在月经周期的后期(黄体期D14-D28)表现出的一系列生理和情感方面的不适症状,症状与精神和内科疾病无关,并在卵泡期缓解,在月经来潮后自行恢复到没有任何症状状态。其主要表现有烦躁易怒、失眠、紧张、压抑以及头痛、乳房胀痛、颜面浮肿等一系列的症状,严重者可影响妇女的正常生活。从经前期综合征的临床症状看,该病是育龄妇女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同时,经前期综合征是一种生理和社会心理等综合因素导致的一种妇女疾病。
病因病机
主要病机是脾肾阳虚,水湿不化,或气滞湿郁,宣泄不利,值经期血气下冲任,脾肾愈虚或气滞更甚,水湿泛滥与肌肤而浮肿。
凡浮肿之症,莫不由脾,肾两脏相干为病,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故经云,“肾为胃关,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鉴别诊断
心源性浮肿:
1.水肿逐渐形成,首先表现为尿量减少,肢体沉重,体重增加,然后逐渐出现下肢及全身水肿。2.水肿先从身体的下垂部位开始,逐渐发展为全身性水肿。一般首先出现下肢可凹陷性水肿,以踝部最为明显。3.伴有右心衰竭和静脉压升高的其他症状和体征。
辩证论治
1.脾肾阳虚
主要证候:经行面浮肢肿,晨起头面肿甚,腹胀纳减,腰膝酸软,大便溏薄,月经推迟,经行量多,色淡质薄。舌淡,苔白腻,脉沉缓,或濡细。
证候分析:脾肾阳虚,水湿泛溢,则见四肢浮肿。脾虚失运,则纳减腹胀,大便稀溏。腰为肾府,肾虚则腰膝酸软。脾肾虚损,经血失固,则经行量多,色淡红质薄。舌淡苔白腻,脉沉缓或濡细,乃为阳虚不足之候。
治法:温肾化气,健脾利水。
代表方:肾气丸《金贵要略》合苓桂术甘汤。
方药:桂枝、附子、熟地黄、山萸肉、山药、茯苓、丹皮、泽泻、甘草。
2.气滞血瘀
主要征候:经行肢体肿胀,按之随手而起,色黯有块,脘闷胁胀,善叹息,舌质正常,苔薄白,脉弦细。
证候分析:气滞血行不畅,则肢体肿胀;苔薄白,脉弦细,均为气滞血瘀之征。
治法:理气行滞,养血调经。
代表方:八物汤(《济阴纲目》加泽兰、茯苓皮。
方药:当归、川芎、芍药、熟地黄、延胡索、川楝子、炒木香、槟榔。
转归预后
本病若病情轻者,正气较强,早期诊断,预后较好。
预防调护
本症因于虚者,当于经前调理以治本;因于气滞者,当调情志以防本病发生。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