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普通昆虫学ppt.ppt

发布:2017-10-06约3.81千字共1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普通昆虫学 绪论 普通昆虫学 第一节 蜉蝣目Ephemerida 一、形态特征 二、生物学特征 三、分类 (三)重要科及种类介绍 第二节 蜻蜓目Odonata 一、形态特征 二、生物学特性 三、分类 (一)分类特征 (二)分类 (三)重要科及种类介绍 * 第三十章 昆虫分类(2)- 古翅类群的分类 有翅亚纲Pterygota大多有翅,亦包括祖先有翅,但因适 应环境而翅退化消失的类群,口器类型变化多,变态也极 多样,根据其变态分为二大类: A.不全变态类或外生翅类 Exopterygota 包括19目:直翅目、蛩蠊目、蜚蠊目、竹节虫目、螳螂目、革 翅目、重舌目、襀翅目、等翅目、缺翅目、纺足目、啮虫目、 食毛目、虱目、蜉蝣目、蜻蜓目、缨翅目、半翅目、同翅目。 B.全变态类或内生翅类Endopterygota 包括11目:广翅目、脉翅目、蛇蛉目、长翅目、毛翅目、 鳞翅目、鞘翅目、捻翅目、膜翅目、双翅目及蚤目。 第一节 蜉蝣目 Ephemerida 第二节 蜻蜓目Odonata Eph’e-mer-op’te r-a Ephemeros 短命 Mayflies Dayflies Ephemerids (英) Ephemeres(法) 国内专家:尤大寿、吴钿、归鸿、徐家铸、苏翠荣、 吴兴永(南京师大)。 简称或俗称:网翅目、“蜉”、“蜉蝣”。 一、形态特征 二、生物学特征 三、分类 ● 体中小型、 细长柔软、头活 动自如;复眼发 达,单眼3个;触 角短,刚毛状; 口器退化咀嚼式 (上颚消失、下颚 退化,但保留下 颚须),中胸大, 翅膜质,前翅很 大,后翅小或退化,翅 多横脉, (翅脉原始)。 休息时翅竖立体背面, 尾须细长丝状,胸足 细长,不作步行用。 基节短,腿节粗, 跗1~5节。爪2个。 腹部11节。(第11 节仅存退化形背板,延长成中尾丝)。 扁蜉Heptagenia sp.的幼虫 短丝蜉Siphlonurus sp. 1.变态:原变态Prometamorphosis 幼体水栖、有鳃,称“稚虫”,成虫在空中 飞翔。 2.生境: 成虫不取食,寿命极短,有“朝生暮死” 之称,常生活于河溪湖滨,多于晚间在近水的地 方飞翔,性器官在羽化前已成熟,交尾后产卵于 水面(2000~3000个/♀),稚虫生活于水中1~ 3年,杂食性,末龄稚虫蜕皮前行动迟缓、翅半 透明——亚成虫subimago,是鱼类的良好饵料, 有净化水之作用。 3.经济意义:与人类无直接经济关系。 (一)分类特征 1.后足跗节的可动环节数,4节或5节; 2.脉序; 3.尾毛2条或3条。 (二)分类 3总科14科150属2000种。 总科检索表(依Tillyard式命名翅脉) 1 后足跗节有4或4以下可动的环节,若有5节,则与胫节愈合, 不能活动…………………………………………………………2 - 后足跗节有5节,前翅M1+2与Cu1在基部平行…………………… ………………………………………五节蜉总科Heptagenioidea 2 前翅M1+2与Cu1在基部显著分叉…………蜉蝣总科Ephemeroidea 前翅M1+2与Cu1在基部平行………………四节蜉总科Baetoidea 本目以蜉蝣总科之蜉蝣科及四节蜉总科的四节蜉科为较 常见。 1.蜉蝣科Ephemeridae 稚虫长筒形、两端稍尖,触角长形,有缘毛,尾毛3条, 等长。成虫后翅较小,尾须2—3条,甚长,腹部有花纹,♂ 抱握器4节,第2节长而向内弯曲。e.g.台湾蜉蝣Ephemera formosana Ulmer 台湾,广东。 2.四节蜉科Baetidae 稚虫长形,触角与足均长,鳃叶状,尾须2条,中尾丝 较短。成虫横脉较少,后翅退化或消失,往往有柄状复眼, ♂抱握器4节,有时退化为3节,第2节细长与第1节相等,有 时与第3节愈合,长而弯曲。e.g.二翼蜉Cloeon dipterum L. 华北。 简称、俗称:蜻蜓、蜻蛉、豆娘。 O-don’a-ta Odouo 齿 Dragonflies (英) Libellulides (法) 国内外专家:Baron Edmond,Tillyard 研究较早而深入; 赵修复(“中国蜻蜓分类”1990福建科技出版社);隋敬之、 孙洪国等 (“中国习见蜻蜓”1986 农业出版社) 一、形态特征 二、生物学特性 三、分类 体小、中、大型,细长,体壁坚硬,头大眼凸 (复眼占头部大部分),3单眼,触角刚毛状,咀嚼 口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