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季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三单元 师长情谊 第七课 亲情之爱 第3框 让家更美好说课稿 新人教版.docx
(2024年秋季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师长情谊第七课亲情之爱第3框让家更美好说课稿新人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意图
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家庭和谐的重要性,学习如何通过实际行动让家庭更美好。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家庭是情感栖息地,培养关爱家庭成员、积极参与家庭建设的情感态度。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尊重家庭、珍视亲情的社会责任感。
2.提升学生关爱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促进家庭和谐。
3.增强学生自主意识,学会自我反思,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理解家庭和谐的重要性,掌握构建和谐家庭的方法。
难点: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形成良好的家庭互动。
解决办法:
1.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家庭和谐的意义,强化重点知识。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家庭生活场景,实践构建和谐家庭的方法。
3.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家庭生活,提出改进措施,突破难点。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拥有《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与家庭和谐相关的图片、图表和亲情视频,丰富教学内容。
3.教学课件:制作包含本节课重点知识的PPT,辅助教学。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方便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小组互动。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播放一段温馨的家庭生活视频,提问学生家庭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引发学生对家庭和谐的关注。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关于家庭关系的内容,复习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关系和角色。
2.新课呈现(约25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家庭和谐的定义、重要性以及构建和谐家庭的方法。
-举例说明:通过具体家庭案例,展示和谐家庭的特点和家庭成员之间的良好互动。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在自己的家庭中实践和谐相处的方法。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家庭生活中的不同场景,如家庭聚会、解决家庭矛盾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谐家庭的重要性。
-教师指导: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家庭和谐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家庭中营造和谐氛围。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家庭关系,努力成为和谐家庭的构建者。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我眼中的和谐家庭”的短文,分享自己对于家庭和谐的看法和体会。
-布置作业时,提醒学生注意字数限制,并鼓励学生发挥创意,用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6.课堂延伸(约10分钟)
-邀请家长参与课堂,分享他们对于家庭和谐的理解和经验,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资源。
-组织学生进行家庭访问,了解不同家庭的生活方式和相处之道,拓宽学生的视野。
7.课后反思(约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意见,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家庭关系心理学:介绍家庭关系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如家庭系统理论、家庭沟通模式等,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家庭关系的复杂性。
-和谐家庭案例研究:收集和分析真实世界的和谐家庭案例,探讨这些家庭成功的关键因素,如相互尊重、有效沟通、共同目标等。
-家庭教育书籍:推荐一些关于家庭教育和家庭和谐的书籍,如《家庭教育指南》、《和谐家庭建设》等,供学生和家长阅读。
-家庭互动游戏:提供一些适合家庭共同参与的游戏,如桌面游戏、户外活动等,这些活动有助于增进家庭成员间的感情。
2.拓展建议: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家庭关系心理学书籍,了解不同家庭关系的心理学原理,提高对家庭问题的认识。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家庭的故事,探讨如何改善家庭沟通和解决家庭矛盾。
-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或学校的家庭教育活动,如亲子讲座、家庭工作坊等,这些活动能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建议学生和家长一起观看关于家庭和谐的纪录片或电影,通过故事来启发家庭生活的思考。
-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学生与家长一起制定家庭规则,如家庭会议、家务分配等,以促进家庭和谐。
-组织学生进行家庭访问,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家庭生活方式,增进对不同家庭关系的理解。
-建议学生记录自己在家庭中的观察和体验,撰写日记或作文,反思家庭关系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如帮助孤寡老人、参与社区清洁活动等,通过实际行动传递家庭和谐的理念。
-提供一些亲子活动建议,如共同烹饪、一起运动、共同学习等,这些活动有助于增强家庭成员间的联系。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