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规划(2025).docx
PAGE
1-
十四五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规划(2025)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十四五期间,我国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规划将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全球智能制造发展趋势,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发展目标旨在到2025年,基本建立起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相匹配的智能制造体系。届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覆盖面达到70%,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将达到80%以上,智能制造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
(2)指导思想方面,我们将坚持创新驱动、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原则,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加强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具体目标包括: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进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提升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3)在具体实施路径上,规划将聚焦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突破,如工业机器人、智能传感器、工业软件等领域。通过实施重大技术攻关,力争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同时,规划将加大对智能制造示范项目的支持力度,推广先进适用的智能制造模式和解决方案,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例如,在长三角地区,已成功打造了若干智能制造示范区,如宁波智能制造产业园、苏州工业园区等,这些区域已成为我国智能制造产业的重要增长极。通过这些示范项目的带动,我国智能制造产业有望在十四五期间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重点任务和领域
(1)重点任务之一是加快智能制造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大数据中心、工业软件等关键领域。预计到2025年,将建设50个以上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全国覆盖。同时,推动工业软件的自主研发和产业化,提高工业软件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在长三角地区,已率先启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试点,为全国推广提供经验。
(2)在智能制造领域,重点推进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通过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支持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预计到2025年,将建设1000个以上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实现关键工序自动化、生产过程智能化。例如,在珠三角地区,富士康、美的等企业已成功打造数字化生产线,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强化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攻关,包括工业机器人、智能传感器、工业软件等。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技术攻关,力争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同时,推动智能制造与5G、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在京津冀地区,智能制造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已初见成效,如北京中关村智能制造产业基地的快速发展,为全国智能制造产业提供了示范。
三、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1)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十四五期间,将加大研发投入,支持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如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工业大数据等。通过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体系,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共同攻克产业共性技术难题。预计到2025年,我国将新增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2)产业升级需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通过实施重点产业链提升工程,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支持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例如,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将推动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等关键装备的国产化进程,提升国产装备的市场占有率。
(3)加强与国际先进技术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通过设立国际合作项目,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我国智能制造产业的整体水平。同时,加强国际标准制定,提升我国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国际话语权。通过这些举措,助力我国智能制造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区域布局与协同发展
(1)在区域布局方面,十四五规划将实施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战略,推动形成全国智能制造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重点打造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的智能制造高地,并支持中西部地区依托自身产业基础,发展特色智能制造产业。例如,长三角地区已规划建设多个智能制造产业园区,如苏州工业园区、上海临港地区等,预计到2025年,这些地区智能制造产值将占全国总产值的40%以上。
(2)为了实现区域协同发展,将建立区域智能制造产业合作机制,推动跨区域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例如,京津冀地区通过实施“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项目,促进三地智能制造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转移。同时,鼓励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开展对口支援,推动中西部地区智能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