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想别人没想到的.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2*想别人没想到的
学习目标:
1、读准“召集、骆驼、恰好、连绵不断、若隐若现”等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除“骆驼”外的词意思。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朗读、比较三位徒弟不同的绘画方法,并抓住“用细笔、密密麻麻、画满、很小很小、许许多多”等词语体会他们绘画时不同的想法。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3、反复朗读画师的话,能用学生自己的话说说大概意思。通过朗读比较,体会反问句的语气。
4、让学生说说自己学了课文后的收获,想想,平时有没有我想到了而别人没想到的事情。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朗读三位徒弟不同的做法,扣住重点词句体会他们各自的想法。理解画师的话,体会反问句的语气。
教学难点:
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学了故事之后的收获。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一篇课文——想别人没想到的(板书)
2、齐读课题。
二、初读知内容。
1、自由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边读边给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读完了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检查反馈
1)问: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指名读分节读,正音。
2)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①指名试说。
②提供帮助。
出示:从前有位画师想考考他的三个徒弟。他给每个徒弟( ),让他们画骆驼,看谁( )。大徒弟画了( ),二徒弟画了( ),小徒弟只画了( )和( )。 最后只有小徒弟的画得到了画师的称赞。
三、品读体会。
1、课文就是讲了三个徒弟画骆驼的故事,那他们是怎样画的呢?
(划一划,读一读)
2、出示三位徒弟画画的语句,朗读句子,体会想法。
⑴自由读,边读边想一想:他们当时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这样画?
⑵指名读自己最喜欢的一个部分,并说说三位徒弟当时的想法。
▲大徒弟用细笔密密麻麻地在纸上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画完以后,他很得意,以为自己画得最多。
①他为什么这么画?当时是怎么想的?
随机理解:“细笔、密密麻麻、画满、很小很小”在句子中的作用。
②把自己当成大徒弟说一说。
▲???? 二徒弟想:纸只有这么大,要画出最多的骆驼,该怎么办呢?于是,他画了许许多多骆驼的头。他画得果然比大徒弟多。
(抓住二徒弟的想法说一说,方法同上)
▲???? 原来,小徒弟只画了几条弯弯曲曲的线,表示连绵不断的山峰,一只骆驼从山中走出来,另一只骆驼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
①出示课文插图,看,这就是小徒弟的画,他只画了几条——弯弯曲曲的线,表示——连绵不断的山峰,一只骆驼从山里走出来,另一只——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这也就是课文中所说的——若隐若现。(师生配合看着图说)
②猜猜小徒弟是怎么想的,说一说。
3、演一演,说一说。
⑴选择三个徒弟中的其中一个角色,自由准备。
⑵指名三位徒弟上台向画师(教师扮演)介绍自己的画,要求介绍时说说自己当时的想法。
4、质疑解疑:大徒弟和二徒弟,你们看画师只称赞小徒弟的画,心里有什么疑问吗?
让我们听听画师是怎么说的吧!
⑴读一读画师的话。
⑵出示反问句: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
②比较朗读这两句话,你感觉到什么?(体会虽然表达的意思一样,但反问句的语气是陈述句无法表达的。)
⑶有感情地齐读这段话。听了画师的话,两个徒弟恍然大悟。
5、师总结: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骆驼虽然看上去很多,但终究只有纸上画得那么几只,而小徒弟画上的骆驼虽然看上去只有两只,但却是数不尽的啊,这才是真正的最多呢!小徒弟想出了别人没想到的办法,得到了画师的称赞。 (点题)
四、悟理延伸。
1、故事里的两位徒弟经过画师的点拨终于恍然大悟,你读了这个有趣的故事后又悟到了什么呢?
2、思考:
其实,课文的故事还没完,大徒弟和二徒弟输了这次比赛后,请求画师再进行一次比赛,画师听了,笑了笑说:“也好,刚才我们比谁画得骆驼多,这次比赛我们就比比谁画得骆驼最大吧!” 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个徒弟,你会怎么画呢?
3、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中,也有象小徒弟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事情吗?
你也想到过别人没有想到的事情吗?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说一说。
《司马光砸缸》、《找骆驼》、《聪明的一休》、《爱迪生救妈妈》《曹冲称象》……
4、学一学:《深山藏古寺 》、《 蛙声十里出山泉》、《踏花归去马蹄香》、
《竹锁桥边卖酒家》
5、我也来画画:比一比谁画的骆驼大?
五、课后作业。
密密麻麻 许许多多 弯弯曲曲
连绵不断 连绵起伏 若隐若现 恍然大捂
1、读一读这些词语,想一想平时有没有看到过类似的词语,你也来说几个。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词语抄几遍。
板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