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西游记》整本书阅读设计新思路 .docx

发布:2025-03-11约3.14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25小学语文新教材与新教学:《西游记》整本书阅读设计新思路

何谓内容、含义与形式

文本解读的具体策略和方法有很多,如孙绍振的还原法,王崧舟的文本解读十大策略。但无论如何解读,大体都跳不出歌德的这句话

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个秘密。

这句话包含了解读的三个层次:见内容;见含义;见形式。所谓“内容”,即文本的文字内容,字面意思;所谓“含义”,即文字背后的中心思想、深层含义、隐性意图等等;所谓“形式”,即表述方式,最小的“形式是语言文字,最大的“形式”是作品的框架结构。

多数时候,我们会把前两个层次(内容、含义)笼统地称为“内容”,不会做那么细的区分。一部优秀的作品,必然是内容(主题)与形式

(结构)的统一。

从“内容”(主题)看《西游记》

若从“内容”来看,对于《西游记》的主题理解,从古至今,争论不休。有人认为是讲禅,有人认为是谈道,也有人认为它是“现实社会矛盾的投射”。

但在众多解读中,最具人生启迪意义的是把它看作一个关于“成长与成功”的故事。师徒皆为等待救赎的戴罪之身,一路历经磨难,

或改恶从善,或脱胎换骨,最终走上人生正轨,实现生命价值。这种解读也是一线教师执教《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时常采用的设计底层逻辑。以孙悟空为例,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些议题或支架去切入--

议题(支架)

阶段一

阶段二

阶段三

名号寓意

美猴王弼马温

孙悟空孙行者

齐天大圣斗战圣佛

人生阶段

童年

青年

成年

人格结构

本我(猴性)

自我(人性)

超我(佛性)

但从“内容”(主题)切入,并不是这篇文章想进一步展开的。我们可以尝试从“形式”(结构)切入,建构一个新思路。

从“形式”(结构)看《西游记》

如果把师徒四人的“成长与成功”画成坐标图,其“轨迹”绝不是一蹴而就、直冲云霄,而应是历经险阻、起起伏伏。这正应了《西游记》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的那句歌词-—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

从形式(结构)来看,《西游记》虽有九九八十一难,但情节模式大体一致-—每逢一难,必须要历经几次波折,才得以渡劫。即我们常说的“一波三折”。这一点,有时从目录就能一望而知,如《三借芭蕉扇》《三打白骨精》;但也有较为隐性的,需深入故事中发掘,如《过狮驼岭》《过五庄观》,其中《过狮驼岭》总的来说是“二波六折”。所以,从这一点讲,《西游记》的确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我以显性的《三借芭蕉扇》和隐性的《过狮驼岭》为例,做成了如下思维导图--

一借芭蕉扇

孙悟空前去借扇,因红孩儿事件罗刹女不借,双方打斗。

打斗中孙悟空被扇飞到灵吉菩萨处,得赠定风丹,变作虫子进入罗刹女腹中,获得假扇。

三借芭蕉扇二借芭蕉扇

三借芭蕉扇

其后孙悟空去找牛魔王,被牛魔王劈头就打。

牛魔王骑兽赴宴后,孙悟空假冒他,从罗刹女处骗得芭蕉扇。

牛魔王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变作猪八戒骗回扇子。

悟空、八戒力斗牛魔王,久战不下,得哪吒等众天神相助,收服牛魔王。罗刹女交出芭蕉扇,灭山火,师徒顺利过山。

三魔设下计谋,城中擒拿师徒四人,被上蒸

三魔设下计谋,城中擒拿师徒四人,被上蒸笼。

悟空施法救出三人,偷跑途中又被发现,除悟空外,其余人再次被擒。

悟空以为师父已死,去灵山求松箍咒,佛祖降服三魔。

师徒路过狮驼岭,大白金星报信,此处妖多精广。悟空探虚实,被装入瓶,逃脱。

悟空、八戒座战狮魔,悟空被吞,在狮魔肚中翻腾,逼狮魔放其出来。

八戒被抓,悟空脱身,战二魔,牵象魔鼻。二魔答应送师徒过岭。

狮驼岭降三魔

这种“一波三折”式的结构,被作家许荣哲拆解成了更为具体的七个关键词:目标、阻碍、努力、结果、意外、转弯、结局。

波三折

“七个关键词”

问题一:主人公的“目标”是什么?

问题二:他的“阻碍”是什么?

问题三:他如何“努力”?

问题四:“结果”如何?(通常是不好的结果)

问题五:那么,有超越努力的“意外”可以改变现状吗?

问题六:意外发生,情节会如何“转弯”?

问题七: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这七个关键词,就好比情节跌宕起伏的公式密码。现在我们尝试用它们来拆解《三借芭蕉扇》--

用“七个关键词”拆解《三借芭蕉扇》

用“七个关键词”拆解《三借芭蕉扇》

目标:借芭蕉扇,过火焰山。

阻碍:罗刹女因红孩儿事件痛恨孙悟空,不肯借芭蕉扇。

努力:孙悟空初次借扇被扇飞,其后变作虫子飞到罗刹女肚子里拳打脚踢,逼她借扇。

结果:罗刹女答应借扇,孙悟空借来假扇。

意外:孙悟空变作牛魔王骗得扇子,却被牛魔王变作猪八戒骗回。

转弯:孙悟空、猪八戒和牛魔王大战,久战不下,得哪吒等众天神帮助,将牛魔王打回原形。

结局: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