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化学品储存安全管理讲解.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前车之鉴 1996年6月26日,天津津西大华化工厂发生爆炸事故,死亡19人,受伤14人,直接经济损失120多万元。 事故经过: 天津津西大华化工厂始建于1991年2月8日,属天津市西青区李七庄乡大倪庄村村办企业,有职工36人。共有2个生产车间,1个备料车间。自1996年1月1日开始,厂长唐某某等3人与村农工商总公司签订了承包该厂的协议,1996年计划总产值650万元,承包上缴利润22万元。该厂有长36m、宽10m的大厂房一座,内分为三个车间,位于中间的为备料车间,内存有1t左右氯酸钠,1t多二硝基苯胺,1t多不合格的溴代物、1.5t从沉淀池和水沟挖出的废溴代物等。 由于市场不景气,产品滞销,该厂从1996年5月28日停产。本地职工一般回家,外省民工有些在外打零工,但都住在厂内,一般不进车间。6月26日下午,一名女工16时左右回厂给工友做饭,当她去洗菜时发现,备料车间北面西侧窗户往外冒黑烟,便大声喊救火。听到喊声后,在厂办公室的厂长唐某某等人及在宿舍等处的其他职工和村民约20余人跑向冒烟车间,有人发现是备料车间的氯酸钠冒烟,于是向着火点泼了几桶水,但灾情继续发展。厂长喊人用铁锹运沙子压火,约几分钟,听到两声巨响,发生爆炸,一股黑烟冲向天空。事故造成19人死亡(其中3人在送医院途中死亡),14人受伤;厂房被毁,厂内其他建筑物被严重破坏。 爆炸致因分析:天津6月26日之前几天持续高温,26日当天温度为33℃,厂房房顶是石棉瓦,隔热性差,估计室内温度在40℃以上,高温促进了氧化剂的燃烧过程。氧化剂氯酸钠和有机物发生氧化反应发热,热量又加速了其氧化反应;该循环反应最终导致有机物和可燃物燃烧。救火过程中泼向强氧化剂的酸性水加速了氧化剂的氧化分解进程,产生大量氯酸,氯酸在40℃以上极易发生爆炸。 主要原因:一是管理混乱,强氧化剂和有机物混放造成重大事故隐患。二是易燃易爆物品的包装、存放不符合国家规定。按规定强氧化剂应用牢固干燥的铁桶进行外包装,还要内加一层塑料袋和牛皮纸袋进行防潮,而该厂使用的强氧化剂只用塑料袋和编织袋两层包装,不符合要求。三是厂区布局不合理,厂房、办公室、宿舍、仓库距离太近,这是爆炸后导致厂内建筑物被毁的主要原因。四是职工素质低,安全和救灾知识缺乏是导致众多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 危险化学品储存安全管理 一、相关法律法规 涉及危险品安全储存的主要法规、标准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仓库防火安全管理规则》、 《常用化学危险品储存通则》(GB15603-1995)、 《易燃易爆商品储藏养护技术条件》(GB17914-1999)、 《腐蚀性商品储藏养护技术条件》(GB17915-1999)、 《毒害性商品储藏养护技术条件》(GB17916-1999)等。 二、危险化学品储存安全管理 (一)、危险化学品储存的基本要求: 1.储存危险品必须遵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其他有关规定。 2.危险品必须储存在经公安部门批准设置的专门危险品仓库中,经销部门自管仓库储存危险品及储存数量必须经公安部门审批,未经审批不得随意设置危险品仓库。 3.危险品露天堆放,应符合防火、防爆安全要求,爆炸物品、一级易燃物品、遇湿燃烧物品、剧毒物品不得露天堆放。 (一)、危险化学品储存的基本要求: 4.储存危险品的仓库必须配备具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库房及场所应设专人管理;管理人员必须配备可靠的个人防护用品。 5.储存的化学品应有明显的标志,标志应符合《安全标志》的规定。同一区域储存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级别的危险物品时,应以最高级别登记危险物品的性能做标志。 (一)、危险化学品储存的基本要求: 6.危险品储存方式分为三种: 隔离储存。指在同一房间内或同一区域内,不同物品之间分开一定距离,非禁忌物料之间用通道保持空间的储存方式。 隔开储存。指在同一建筑或同一区域内,用隔板或墙,将其与禁忌物料(化学性质相抵触或灭火方法不同的化学物料)分离开的储存方式。 分离储存。将危险品在不同的建筑物或远离所有建筑物的外部区域内储存的储存方式。 7.根据危险化学品性能,分区、分类、分库储存。各类危险化学品不得与禁忌物料混合储存。 8.储存危险品的建筑物、区域内严禁吸烟和使用烟火。 贮存量及贮存安排 (一)、危险化学品储存的基本要求: 9.剧毒化学品仓库管理人员必须做到:“四无一保”和严格遵守“五双”制度。 “四无一保” 即无被盗、无事故、无丢失、无违章、保安全。 “五双”制度 即双人收发、双人使用、双人运输、双人双锁、双本帐。 (二)、储存场所的要求: 1.储存危险品的建筑物不得有地下室或其他地下建筑,其耐火等级、层数、占地面积、安全疏散和防火距离,均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2.设置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