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实训室仪器设备使用管理制度.docx

发布:2025-01-21约1.87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1-

实训室仪器设备使用管理制度

一、总则

(1)本制度旨在规范实训室仪器设备的使用与管理,确保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安全,提高实训室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制定本制度。

(2)实训室仪器设备是学校开展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物质基础。为保障仪器设备的合理配置、有效利用和持续更新,本制度明确了仪器设备的采购、验收、使用、维护、保养、检修、报废和更新等各个环节的管理要求。通过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确保仪器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为师生提供优质的教学和科研环境。

(3)本制度适用于学校所有实训室仪器设备的管理,包括但不限于实验室、实习工厂、实训基地等场所的仪器设备。具体内容包括:仪器设备的采购计划、预算编制、招投标、验收、入库、使用、维护保养、检修、报废、更新等环节的管理流程和责任分工。通过实施本制度,预计将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降低设备故障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二、仪器设备的使用与维护

(1)仪器设备使用前,使用者需接受必要的操作培训,了解设备性能、操作规程和安全注意事项。未经培训或培训不合格者,不得擅自操作设备。使用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操作手册进行,确保操作规范,避免误操作导致设备损坏。

(2)使用者应爱护仪器设备,避免剧烈震动、撞击、腐蚀等损害。使用后,应将设备清洁干净,放回指定位置,关闭电源,确保设备处于安全状态。对于精密仪器,使用后需进行必要的校准和调整,以保证其测量精度。

(3)使用者应定期检查设备运行状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设备维护保养工作由专人负责,定期对设备进行清洁、润滑、紧固等维护操作。对于易损件,应及时更换,确保设备正常运行。维护保养记录应完整、准确,便于追溯和评估。

三、仪器设备的保养与检修

(1)仪器设备的保养是保证其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环节。保养工作包括日常保养和定期保养两种。日常保养由使用者负责,包括设备的清洁、检查和简单的维护。定期保养由专业技术人员负责,主要包括设备外观检查、内部清洁、润滑、紧固和性能测试等。保养计划应根据设备的具体情况制定,一般建议每周至少进行一次日常保养,每季度进行一次定期保养。

(2)保养过程中,应重点关注设备的易损部件和关键部件。对于易损部件,如传感器、电池、密封件等,应定期检查更换,确保其性能符合要求。对于关键部件,如传动系统、控制系统等,应进行细致的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的运行精度和稳定性。保养记录应详细记录每次保养的时间、内容、发现的问题及处理措施,以便于后续跟踪和分析。

(3)仪器设备的检修工作应由专业维修人员负责,检修内容包括设备的故障诊断、维修方案的制定、维修实施和检修后的测试。检修前,维修人员需对设备进行全面检查,了解设备的工作状态和存在的问题。针对故障原因,制定合理的维修方案,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维修。检修过程中,应确保维修操作的安全性和规范性,避免对设备造成二次损伤。检修完成后,应对设备进行全面的测试,确保其性能恢复到正常水平,并对检修过程进行记录和归档。

四、仪器设备的报废与更新

(1)仪器设备的报废应根据其使用年限、技术性能、磨损程度、故障频率等因素综合考虑。一般而言,精密仪器设备的使用寿命为5至10年,常规设备为10至15年。例如,某高校的实验室仪器设备报废率数据显示,精密仪器设备报废率平均为5%,常规设备报废率为3%。在报废决策中,需结合设备的使用记录和维护报告,确保报废决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报废程序包括设备评估、报废申请、审批、报废登记和设备处置。设备评估应由专业人员进行,根据设备的技术参数、使用情况、维护记录等确定其报废状态。报废申请需由使用者提出,经相关部门审核后,由学校主管领导审批。报废登记需详细记录设备名称、型号、报废原因、报废时间等信息。报废后的设备,可根据其价值和使用情况,选择报废处理、捐赠、出售等方式进行处理。

(3)仪器设备的更新应结合学校的教学科研需求、设备使用年限和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例如,某高校在更新实验室仪器设备时,充分考虑了新设备的先进性、适用性和性价比。在更新过程中,学校对设备采购进行了严格的市场调研,比较了国内外同类产品的性能、价格和服务。最终,通过公开招标,选用了性能优异、价格合理的设备,有效提升了实验室的教学科研水平。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