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空间分析原理与方法”课程教学大纲.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GIS空间分析原理与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GIS空间分析原理与方法/ Principle method of GIS spatial analysis
课程编码: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 适用范围:地理信息系统
学分数:2 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GIS软件与应用实验
学时数:36 其中:上机学时:8
考核方式:考查 制订日期:2009年
制订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地理信息系统提供了一种认识和理解地理信息的新的方式,是地学研究中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评估、区域发展规划、公共设施管理、交通安全等领域。
GIS空间分析原理与方法是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必修课,地理信息系统真正的功能在于其利用空间分析技术对空间数据的分析,空间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灵魂,因此,掌握空间分析的基本技能对培养高质量的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GIS空间分析的基础知识,包括对地理空间、地理坐标系统、地理网格、地理空间数据特征的理解;掌握地理坐标系统的建立方法和空间数据的量算及空间统计分析方法;熟悉二维和三维栅格及矢量数据的空间分析方法;理解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的理论;具有运用GIS空间分析理论和方法分析、评价具体地理空间问题的初步能力。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采用课堂理论讲授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上机操作相结合的方法。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GIS空间分析原理与方法是自然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GIS软件与应用实验等课程的后续课程,为GIS软件工程的原理与方法、GIS设计与开发、GIS三维建模等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五)教学参考书
刘湘南,等。《GIS空间分析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5
张成才,等。《GIS空间分析理论与方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汤国安,等。《Arc View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科学出版社,2002
郭仁忠,等。《空间分析》(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 论(黄贺琴、刘晗)
1.1 GIS的基本概念
1.2 GIS的发展概况
1.3 GIS与相关学科及技术的关系
1.4 空间分析与地理信息系统
1.5 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展望
第二章 GIS空间分析的数据模型(曾强国、李欢欢)
2.1 地学模型概述
2.2 地理信息系统模型化的一般方法
2.3 空间数据及其表示
2.4 场模型
2.5 要素模型
2.6 基于要素的空间关系分析
2.7 网络结构模型
2.8 时空模型
2.9 三维模型
第三章 栅格数据分析的基本模式(马红旺、雷克成)
3.1 栅格数据的聚类、聚合分析
3.2 栅格数据的信息复合分析
3.3 栅格数据的追踪分析
3.4 栅格数据的窗口分析
第四章 矢量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张建发、齐琳)
4.1 包含分析
4.2 矢量数据的缓冲区分析
4.3 矢量数据的叠置分析
4.4 矢量数据的网络分析
第五章 空间数据的量算及统计分析方法(李甜甜、金龙)
5.1 空间数据的量算
5.2 空间数据的内插
5.3 空间信息分类
5.4 空间统计分析
第六章 数字高程模型及其应用(李少青、肖志坤)
6.1 DTM与DEM的概念
6.2 DTM的数据采集与表示
6.3 不规则三角形构网
6.4 DTM的空间内插方法
6.5 DEM数据质量控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