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3高考一轮复习之误答诊断:第1部分 第6篇 实用类文本阅读 强化2 新闻、访谈阅读.ppt

发布:2018-07-18约1.04万字共4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此后,记者们踮着脚尖走进四楼那个失去知觉的孩子的房 间。她费力地呼吸着,但在蓬乱的丝一般的棕发下面的小脸上, 并没有痛苦的表情。“她是个可爱的病孩子。”一个护士低声说。 帕特丽夏·马隆的父母哭了。 “谢天谢地。”凯瑟琳·马隆低语着,“至少,我的小丫头 又有了一次机会。” (选自《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有删改) 【注释】①这篇报道发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 1943 年 8 月,获 1944 年普利策新闻奖。 这篇报道以顺叙的方式写作,并特别突出了时间,有什么好 处?(4 分) 【考生误答】以顺叙写作,能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 出来,使文章的层次感增强;特别突出时间,能渲染救援的紧张。 【误答诊断】本题考查的考点是新闻的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 该答案只分析“以顺叙的方式写作,并特别突出了时间”在结构形 式方面的作用,而没有结合新闻的文体特征,分析内容方面的好 处——新闻事件的连贯性和救援的高效率,即体现新闻内容的真 实性。该答案只能得 2 分。 【增分提示】从题型上看这是一个作用题型。一般可从内 容和结构两方面的作用入手答题。作为实用文,必须要结合不 同实用文的文体特征去分析内容和结构方面的作用。新闻最基 本的文体特征是真实性和时效性,本文用顺叙方式写作,并突 出时间,正是为了把时间背后的一个个救援情节紧密地连接起 来,从而营造一种紧张气氛,增强新闻的真实感和时效感。 【正确答案】以顺叙方式写作,能使叙述的条理清晰,突 出了新闻事件的连贯性;突出时间,则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强 调了救援的效率之高,现场感强,使新闻内容更真实。 案例四 脱离文本,随意探究 【试题】(2006 年广东惠州模拟卷) 复活的“哥德堡”号到了广州 2006 年 7 月 17 日中午,“哥德堡”号劈波斩浪九个多月, 途经西班牙加的斯、巴西累西腓、南非伊丽莎白港和印度尼西亚 的雅加达及新加坡,停靠中国港口第一站——广州南沙港,预计 8 月 29 日,将抵达上海。 7 月 18 日,当广州人翘首企盼的“哥德堡”号出现在他们视 野的时候,船上船下一片沸腾。象征中国与瑞典两国国旗的红、 黄、蓝彩带飘舞在古老的木船上,瑞典国王卡尔·古斯塔夫十六世 和王后西尔维娅在众人的簇拥下微笑着走下舷梯。 时隔 262 年,这艘瑞典人花费了十年时间精心打造的仿古 船终于来到了广州。重建“哥德堡”号、驾驶它重返中国——这 是瑞典人的一个梦想。 “哥德堡”号回来了,却沉在了家门口 18 世纪初,欧洲刮起一股“中国风”。在当时的欧洲,拥 有中国瓷器是权贵的象征;穿中国服装是一种富有的体现;喝 上中国茶,那更是奢华的享受。18 世纪中叶,葡萄牙、英国、 荷兰等国相继成立了从事对华贸易的东印度公司,苏格兰贵族 克林·坎贝尔携巨资来到哥德堡,与当地富商通过上层关系获得 政府特许,成立了从事垄断贸易的东印度公司。该公司以最快 的速度建造船只。1738 年,继第一艘“东印度人”号后,第二 艘充满传奇色彩的“哥德堡”号正式下水。第二年,“哥德堡” 号开始驶向遥远的中国,并且先后顺利地完成了两次远洋航行, 带回大量的中国货物,包括西方人喜爱有加的中国瓷器、丝绸 和茶叶。“哥德堡”号给瑞典东印度公司带来巨大财富。 1743 年,“哥德堡”号开始了它的第三次远航。1744 年 冬天,“哥德堡”号从中国广州启程回国,船上载满了来自东 方神秘古国的共计 700 吨上等物品。 1745 年 9 月 12 日这天,“哥德堡”号抵达哥德堡港口, 离码头 900 米之时,不可思议的一幕出现了——刹那间,海水 涌入船舱,在无数人惊恐的目光下,船身慢慢倾斜,带着庞大 的身躯和满载的中国财富沉入海底。“哥德堡”号上的船员无 一伤亡,救援人员还成功地从海水中抢夺回 1/3 的货物。光靠 这 1/3 的货物拍卖所得的资金,就完全能支付这趟历时 30 个 月的东方之行的费用。 巨大的利润空间刺激着商人们的神经。很快,瑞典东印度 公司又张罗着重建一艘与“哥德堡”号一样的商船。 第二艘“哥德堡”号很快建造出来了,只可惜第一次远航 就在南非海域沉没。 商船沉了,“哥德堡”号还活着 上世纪 80 年代,“哥德堡”号探险热席卷整个瑞典,从沉 船里打捞出来的商品让瑞典人兴奋不已。据说,当时被打捞起 来的雍正年代的茶叶竟然还能泡出清香。深埋在瑞典人心底的 航海梦想再次被唤醒,他们决定重建“哥德堡”号,再现当年 航海的辉煌壮举。越来越多的赞助商挤上了赞助者名单,越来 越多的国际文化交流团体也关注“哥德堡”号的重建,瑞典媒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