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发酵液预处理和固液分离.ppt

发布:2016-08-21约字共19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章 发酵液的预处理 和固液分离 预处理和固液分离内容 发酵液的基本特性 二、预处理的目的 预处理的目的:促进从悬浮液中分离固形物的速度,提高固液分离的效率: (1)改变发酵液的物理性质,包括增大悬浮液中固体粒子的尺寸,降低液体黏度。 (2)相对纯化,去除发酵液中的部分杂质(高价无机离子和杂蛋白质),以利于后续各步操作。 (3)尽可能使产物转入便于后处理的一相中(多数是液相)。 降低液体的粘度可以有效提高过滤的速率。 1)加水稀释 会增加悬浮液的体积,加大后续过程的处理任务。 稀释后的过滤速率提高的百分比必须大于加水比才能有效。 2)加热 A、加热降低液体粘度 液体黏度是温度的指数函数,升温是降低黏度的有效措施。 B、加热使蛋白质变性凝固,去除杂蛋白 变性蛋白质的溶解度小。 加热时必须严格控制温度和时间: 加热温度不能影响目的产物的活性及其他性质。避免氧化、分解、变性等。 加热时间不能太长,否则会使细胞溶解,胞内物质大量外溢,增加发酵液的复杂性,影响目的产物的分离纯化。 2、调节pH pH值直接影响发酵液中某些物质的电离度和电荷性质,适当调节pH值可改善其过滤特性。 细胞(碎片)及某些胶体物质在某个pH值下也可能趋于絮凝而成为较大颗粒,有利于过滤的进行。 调节发酵液的pH到蛋白质的等电点是除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大幅度改变pH还能使蛋白质变性凝固。 通过调整pH值改变膜过滤中易吸附分子的电荷性质,可减少膜堵塞和污染; 影响离子型絮凝剂的电离度。 pH值的调整需要注意: 保护目的物活性,一般不宜过酸或过碱。 加酸或加碱时要慢慢地边加边搅拌,避免局部浓度过高,引起目的产物变性。 采用凝聚与絮凝技术能有效的改变细胞、细胞碎片及溶解大分子物质的分散状态,使其聚结成较大的颗粒,便于提高过滤速率。 还能有效的除去杂蛋白质和固体杂质,提高滤液的质量,因此絮凝与凝聚是目前工业上最常用的预处理方法之一。 凝聚是指在电解质作用下,由于胶粒之间扩散双电层电位下降,电排斥作用降低,破坏胶体体系的分散状态,使之不稳定相互凝集成1mm左右块状凝聚体的现象。 δ— 扩散层的有效厚度 当双电层的排斥力不足以抗衡胶粒间范德华引力时,由于热运动的结果,导致胶粒的相互碰撞而聚集。 由此可见,在发酵液中加入具有高价阳离子的电解质,由于ξ电位的降低和脱除胶粒表面水化膜,就导致了胶粒间的凝聚作用。 凝聚价或凝聚值: 使胶粒发生凝聚作用的最小电解质浓度(mmoL/L),称为凝聚价或凝聚值。 Schulze-Hardy法则(叔米-哈第):反离子的价数越高,凝聚价越小,即凝聚能力越强。 阳离子对带负电荷的胶粒凝聚能力受化合价、水化半径、离子运动能力的影响,次序为 常用的凝聚剂电解质有: 指在某些高分子絮凝剂的作用下,基于架桥作用,使胶粒交联成团、形成10mm大小的较大絮凝团的过程。 采用凝聚方法得到的凝聚体,其颗粒是比较细小的,有时还不能有效的进行分离。 采用絮凝法则可以形成粗大的絮凝体,使发酵液较容易分离。 絮凝剂是一类易溶于水的高分子聚合物。 其分子量可高达数万甚至千万以上,它们具有长链线性结构,其链节上含有许多活性功能基团,可以带有多价电荷,如阴离子-COOH,阳离子-NH2,也可以是不带电的非离子型基团。 它们通过静电引力,范德华分子引力或氢键作用,强烈的吸附在不同颗粒的表面,当一个高分子聚合物的许多链节分别吸附在不同颗粒的表面上,产生了架桥连接,生成粗大的絮团,这就是絮凝作用。 只要胶粒相互间排斥电位不太高,高分子聚合物的链节足够长,跨越的距离超过了颗粒间的有效排斥距离,就能把多个胶粒拉在一起,导致架桥絮凝。 2)高分子絮凝剂的吸附架桥作用 1)其分子必须含有相当多的活性官能团,使之能和胶粒表面相结合。 2)要求必须具有长链的线性结构,以便同时与多个胶粒吸附形成较大的絮团,但相对分子量不能超过一定限度,以使其有良好的溶解性。 B、天然有机高分子絮凝剂 人工合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虽然发展很快,但还存在着残留单体有毒,生物降解难等问题,所以其应用受到了限制。天然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具有无毒,易生物降解,原料来源广等优点。 天然有机高分子改性絮凝剂根据原料来源不同可分为淀粉类、纤维素类、植物胶类和聚多糖类。 其中淀粉改性絮凝剂的研究开发最引人注目。 C、无机高分子聚合物 有聚合铁系和铝系两大类 铁系絮凝剂具有操作简单、费用低,受温度影响小,亲和力强,能有效地去除悬浮物、表面活性剂、破坏油水乳状液的能力很强等优点,缺点腐蚀性强、稳定性差。 铝系是目前应用广、工艺较成熟的一类无机金属盐絮凝剂,絮凝效果好,缺点具毒性等。 D、微生物絮凝剂 微生物絮凝剂是近年来研究和开发的新型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