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1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三册.docx
4.3.1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的4.3.1节内容,主要讲解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这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电子云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并掌握原子的组成和性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核式结构模型的提出背景,掌握原子核和电子云的基本概念,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释一些相关的现象。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使其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具体包括:
1.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和分析原子核式结构的相关数据,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2.能够运用逻辑思维和科学方法,理解核式结构模型的提出背景和科学意义,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能够运用所学的原子核式结构知识,解释一些相关的现象,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提出背景和科学意义。
2.原子核和电子云的基本概念及其关系。
3.应用原子核式结构知识解释相关现象。
难点:
1.核式结构模型的科学思维和方法。
2.原子核和电子云的相互作用及能量分布。
解决办法:
1.通过历史背景的介绍,引导学生理解核式结构模型的科学意义。利用图像、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核式结构。
2.通过实验和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掌握原子核和电子云的基本概念,并深入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原子核式结构知识解释一些相关的现象,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4.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和科学方法,突破核式结构模型的科学思维和方法难点。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提出背景和科学意义。
2.利用多媒体资料,如图像、视频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思考,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4.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原子核式结构知识解释一些相关的现象,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5.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和科学方法,突破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科学思维和方法难点。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案例或视频等方式,引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提出背景、科学意义和基本概念,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应用。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体验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应用。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根据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知识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知识点梳理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
1.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提出背景和科学意义:了解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以及它对物理学和化学领域的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2.原子核和电子云的基本概念及其关系:掌握原子核的概念、组成和性质,以及电子云的概念、分布和行为。理解原子核和电子云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能量分布。
3.应用原子核式结构知识解释相关现象:能够运用所学的原子核式结构知识,解释一些相关的现象,如原子的光谱线、原子的化学性质等。
具体知识点梳理如下:
1.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提出背景和科学意义:
-了解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是在20世纪初由Ru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