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剂学实验指导.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实验二 浸出制剂(酊剂)的制备 三、实验内容——含醇量测定 系统适用性试验:照《中国药典》2005版一部附录“气相色谱法” 测定。 实验二 浸出制剂(酊剂)的制备 四、思考题 比较渗漉法与浸渍法的优缺点,操作中各应注意哪些问题? 比较药酒、酊剂的异同点。 浸出药剂中哪些剂型需测定含醇量?为什么? 煎膏剂的制备 含糖量的测定 实验三 浸出制剂——煎膏剂的制备 实验三 浸出制剂——煎膏剂的制备 一、目的要求 掌握煎膏剂的制备方法。 了解含糖量和相对密度的测定方法。 实验三 浸出制剂——煎膏剂的制备 1.中药煎膏剂的制备工艺流程为:药材煎煮、药液浓缩、收膏(加入炼糖或炼蜜)、分装。 2.煎膏剂一般是先将药材提取浓缩至规定相对密度的清膏,再加入规定量的炼蜜或糖收膏,除另有规定外,一般加入量不超过清膏量的3倍,若加入量过多、蔗糖转化率不适当均可导致煎膏出现返砂现象。 二、实验提要 实验三 浸出制剂——煎膏剂的制备 二、实验提要 3.收膏时应不断搅拌。收膏稠度视品种而定,相对密度一般控制在1.40左右。 4.煎膏剂应趁热分装于洁净、干燥的大口容器中,待充分冷却后加盖,以免长霉变质,且便于取用。 实验三 浸出制剂——煎膏剂的制备 三、实验内容——糖浆剂与煎膏剂的制备 益母草膏 [处方] 益母草50g,红糖12.6g。 [制法] 取益母草洗净切碎,置锅中,加水高于药材3~4cm,煎煮两次,每次0.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成相对密度1.21~1.25(80~85℃)的清膏。 称取红糖,加糖量1/2的水及0.1%酒石酸,直火加热熬炼,不断搅拌至呈金黄色时,加入上述清膏,继续浓缩至规定的相对密度,即得。 本品为棕黑色稠厚的半流体;气微,味苦甜。本品加水2倍稀释后,相对密度应为1.10~1.12。 实验三 浸出制剂——煎膏剂的制备 三、实验内容——含糖量的测定 手持糖量计测定方法 当被测制剂含糖量低于50%时,将旋钮转动,使目镜半圆视野中的分划尺划为0~50,若含糖浓度高于50%时,则应转动旋钮,使目镜半圆视野中的分划尺拨为50~80。 掀开照明棱镜盖板,用绒布或擦镜纸将折光棱镜拭净。注意勿划伤镜面,取等测含糖制剂1~2滴,置于折光棱镜面上,合上盖板,使含糖制剂均匀地分布于棱镜表面,将仪器的进光窗对向光源或光亮处,调节目镜视度圈,使视野内分划线清晰可见。于视野中所见明暗分界线相应之读数,即为该制剂中含糖量百分数。 实验三 浸出制剂——煎膏剂的制备 三、实验内容——相对密度的测定 比重瓶法 取洁净、干燥并精密称定重量的比重瓶,装满供试品后,置20℃的水浴中,放置10~20min,插入中心有毛细孔的瓶塞,使过多的液体从塞溢出,并用滤纸将瓶塞顶端擦干,然后将比重瓶自水浴中取出,再用滤纸将比重瓶的外面擦干,精密称定,减去比重瓶的重量,求得供试品的重量后,将供试品倾去,洗净比重瓶,装满新沸过的冷水,再照上法测得同一温度时水的重量,按公式计算,即得。 实验三 浸出制剂——煎膏剂的制备 四、思考题 1.制备煎膏剂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如何防止煎膏出现“返砂”现象?按传统法炼糖和收膏的指标主要有哪些? 2.比较糖浆剂与煎膏剂的异同点。 实验四 颗粒剂的制备 颗粒剂的制备 颗粒剂常规质量检查 实验四 颗粒剂的制备 掌握颗粒剂的制备方法与质量要求。 了解β—环糊精包含挥发油的方法。 一、目的要求 二、实验提要 颗粒剂的生产工艺流程 稠膏 制软材 制粒 辅料 干燥 整粒 质量检查 (包衣) 分剂量 包装 颗粒剂 实验四 颗粒剂的制备 中药材 浸出 浓缩 实验四 颗粒剂的制备 中药经提取、精制、浓缩等工序制成浸膏,加入糖粉、糊精等赋形剂制成颗粒,经干燥、整粒即得颗粒剂(习称冲剂)。 β—环状糊精是由7个葡萄糖分子以α—1,4甙键相连形成闭合的筒状结构。简状结构外部及入口处为亲水性的,内部为疏水性的,它能将挥发油包含在筒内,防止其挥发损失。 二、实验提要 实验四 颗粒剂的制备 感冒清热颗粒 [处方] 荆芥穗20g,薄荷6g,防风10g,紫苏叶6g,柴胡10g,葛根10g,苦杏仁8g,桔梗6g,白芷6g,苦地丁20g,芦根16g。 [制法] 以上十一味,取荆芥穗、薄荷、紫苏叶提取挥发油(另器保存),蒸馏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药渣与其余防风等八味加水煎煮两次,每次0.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与上述水溶液合并,浓缩至相对密度1 .35~1.38(50~60℃)的清膏。加入糖粉与糊精混合物(3:1)适量,混匀,并加乙醇适量制颗粒,干燥,整粒。加入挥发油的β—环状糊精包合物,混匀,按每袋重12g分装密封,即得。 三、实验内容——颗粒剂的制备 【附】β-环糊精包合挥发油的方法:取β-环糊精2g,加入蒸馏水5ml,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