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园林的成熟期宋.ppt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历史背景
总体特征
东京与临安
宋代的皇家园林(东京、临安)
宋代的私家园林(中原、江南与文人园林的兴盛)
宋代的寺观园林
宋代的其他园林
辽、金园林
;两宋时期(AD960——1271)是中国古典园林进入成熟期的第一阶段,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承前启后的阶段
以皇家、私家、寺观园林为主体的两宋园林,所显示的蓬勃进取的艺术生命力,达到了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登峰造极的境地(元、明和清初虽能秉承其余绪,但在发展道路上就再也没出现过这样的势头了)
作为一个园林体系,它的内容和形式均趋于定型,造园的技术和艺术达到历来的最高水平,形成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的一个高潮阶段
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把园林推向了成熟的境地
;政治与经济
城乡经济高度繁荣与国破家亡、国势羸弱的矛盾
文化
在内向封闭的境界中实现从总体到细节的不断自我完善
儒、道、释三大思潮都发生蜕变
儒学转化为新儒学——理学
佛教衍生出完全汉化的禅宗
道教分化出向老庄、佛禅靠拢的士大夫道教
社会风气
浮华、奢靡,讲究饮食服舆和游赏玩乐
上至帝王,下至庶民,无不大兴土木、广建园林;科学技术长足进步,世界领先,为园林的广泛兴造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 ,也是当时造园艺术成熟的标志
四大发明均完成于宋代
《营造法式》和《木经》是官方和民间对发达的建筑工程技术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
园林观赏树木和花卉栽培技术提高,出现嫁接和引种驯化方式
园林叠石技艺大为提高,出现专以叠石为业的技工(吴兴叫“山匠”,苏州叫“花园子”)
重视石的鉴赏品玩,出版多种《石谱》
;文人园林
文人地位提高,与士大夫合流的情况发展
文人精神生活
以琴棋书画、品茶、文玩鉴赏、花鱼鉴赏为主要内容的文人精神生活与园林关系紧密,园林为其提供理想的活动场所
诗画与园林
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互相渗透的密切关系完全确立;私家造园活动最为突出
士流园林全面“文人化”,文人士大夫造园活动大为开展,文人园林大为兴盛,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达到成熟境地的一个重要标志
文人园林几乎涵盖了私家造园活动
皇家园林???多地受到文人园林影响
出现了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私家园林的倾向
冲淡了皇家气派,规模变小,但规划设计趋于清新精致
寺观园林由世俗化而更进一步文人化
大多寺观园林被文人园林的风格涵盖
公共园林更加活跃、普遍
一些私家、皇家园林亦发挥公共园林职能,定期向社会开放;造园四要素
叠石、置石显示高超技艺
理水已能够缩移摹拟大自然界全部的水体形象
观赏植物由于园艺技术发达而具有丰富的品种
园林建筑已经具备后世所见的几乎全部形象
建筑小品、建筑细部、家具陈设更加精美
园林艺术受到文人、画家的青睐
园林创作
唐代的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传统于南宋时大体完成向写意的转化
文人画的画理介入造园艺术与景题、匾联的运用,体现了园林的诗画情趣,也深化了园林意境的涵蕴
“写意山水园”的塑造,到宋代才得以最终完成;东京
总体布局保持着北魏、隋唐以来的以宫城为中心的分区规划结构形式,但城市功能由单纯的政治中心演变为商业兼政治中心,演变为商业的街巷制
规模不如隋唐宏大,但建设时参照洛阳的宫城,因此殿宇群组的规划既保持严整布局,又显示其灵活精巧的特点
共有三重城垣——宫城、内城、外城,每重城垣外围都有护城河环绕
宫城南北中轴线的延伸即作为全城规划的主轴线
城市中轴线上的主要干道“天街”——宫城正南门(宣德门)→内城正南门(朱雀门)→外城正南门(南薰门)一线
四条河流组成水网,解决城市供水和宫廷、园林用水问题;宋画《清明上河图》中东京汴梁的街市;北宋东京城平面图;临安
南宋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当时最大的商业都会
城市政治、经济双重改造,重在经济,不同于以往都城建设之以政治为主
是在吴越和北宋杭州的基础上,增筑内城(即皇城,皇城之内有宫城,即大内,包括宫廷区和苑林区)和外城的东南部,加以扩大而成
保持御街—衙署区—大内的传统皇都规划的中轴线格局,但不成规整形式,在方向上亦反其道而行,宫廷在前,衙署在后(“倒骑龙”)
外城的规划采取新的市坊规划制度,着重于城市经济性的分区结构
;南宋临安城平面图;临安城紧邻西湖风景区,是一座风景城市
苏轼与“苏堤”、湖中三塔
著名的“西湖十景” 南宋时就已形成
苏轼写下了千古传唱的诗句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特征
规模远不如唐代之大,也没有远离都城的离宫御苑
规划设计上更精密细致,历史上最少皇家气派,更多地接近私家园林
皇家和私家园林具有较多共性。表现有:
北宋某些行宫御苑较长时间开放,任百姓入内游览
南宋皇帝常把行宫御苑赏赐臣下作为别墅园
东京的皇家园林
只有大内御苑和行宫御苑
延福宫
在宫城之北,构成城市中轴线上前宫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