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气候学考试总结.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早期主要成果;锋面学说,长波理论,降雨学说 气候型
2在气象学上,大气的物理性状主要以气象要素和空气状态方程来表征。
3影响蒸发的因素:水源、热源、饱和差、风速与湍流扩散强度。
4大气中水汽凝结的条件:凝结核,空气中水汽的饱和或过饱和(暖水面蒸发,空气的冷却)
5形成辐射雾的条件:①空气中有充足的水汽;②天气晴朗少云;③风力微弱;④大气层结稳定。
6形成平流雾条件:①下垫面与暖湿空气的温差较大;②暖湿空气的湿度大;③适宜的风向(由暖向冷)和风速;④层结较稳定。
7作用于空气的力:气压梯度力(决定空气运动方向与速度);地转偏向力--地转风;摩擦力;惯性离心力--梯度风
8气团的分类1地理分类法(气团源地的地理位置和下垫面性质)2热力分类法(气团的相对温度)
9锋的类型:冷锋 暖锋 准静止锋 锢囚锋
10天文辐射能量主要取决于日地距离 太阳高度 白昼长度
11柯本气候分类法:以气温和降水两个气候要素为基础,并参照自然植被的分布而确定的
12斯查勒气候分类法:首先根据气团源地、分布、锋的位置和它们的季节变化对全球气候分为三大带
13赤道多雨区分布在 刚果河 亚马逊 马来半岛
14台风形成的合适环境条件和流场:广阔的高温洋面 合适的地转参数值 较小的气流铅直切变 合适的流场
15城市气候有:城市浑浊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干岛效应和湿岛效应 城市雨岛效应
一.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基本任务;1、掌握方法、记叙现象,说明特征2、探讨规律,弄清分布,进行区划3、应用规律,采取措施,防御灾害;4、为有关后续课程奠定基础。
二.海陆的增温和冷却的差异:(1)二者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不同;(2)能量分布的厚度不同;(3)水汽含量不同;(4)陆地比热小于海洋比热;
三.气温的日变化的原因,特征
(1):日出后,地面储存热量增多,地温升高,大气吸收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迅速增多,气温随之升高。
(2):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太阳辐射达到一天中最强,地表不断地储存太阳辐射能,使地温继续升高,最高值出现在午后,再通过辐射、对流把地面最高温度时放出的长波辐射传给大气,需要一定的时间 ,所以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午后。
(3):当地面放出最多的长波辐射后,太阳辐射能继续减弱,地温也开始下降,地面辐射减弱,因此气温也开始下降,直到次日日出前,地面存储的热量达到一天中的最小值时,气温也就降到一天中的最低值。
1气温日变化的一般特点:一天当中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最高值出现在午后两点钟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清晨日出前后。
2气温热变化的另一特征是日较差的大小与纬度,季节和其他自然条件有关。(与纬度、季节、地表面性质及天气情况等有密切关系)
四.云的形成条件和分类
1形成云的基本条件①有充足的水汽;②有足够多的凝结核;③要有使空气中水汽发生凝结的冷却过程。
2大气上升运动方式:①热力对流——指地表受热不均和大气层结不稳定引起的对流上升运动。积状云。②动力抬升——指暖湿气流受锋面、辐合气流的作用所引起的大范围上升运动。层状云。③大气波动——指大气流经不平的地面或在逆温层以下所产生的波状运动。波状云。④地形抬升——指大气运行中遇地形阻挡,被迫抬升而产生的上升运动。积状云,波状云,层状云,通常称之为地形云。
五.大气环流形成的主要因素1太阳辐射作用(太阳辐射对地气系统的加热不均是大气环流的根本原因;大气在高低纬间热量收支不平衡是大气环流的直接动力)2自转偏向力(迫使运动空气的方向偏离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使热力环流圈中自极地低空流向赤道的气流偏转成东风,而不能径直到达赤道。)3地表性质作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地形的动力和热力作用,极冰的冷源作用)4地面摩擦作用——角动量平衡(地面摩擦,山脉作用)
六、影响我国的气团是原生的还是变性气团?
我国地形复杂,山地占2/3,缺乏大面积性质均一的下垫面;我国大部分地区地处中纬度,而中纬度地区又是冷暖空气交汇极为频繁的地区,缺乏利于空气停滞或缓行的环流条件
结论:活动在我国的气团大多是境外移来的变性气团,其中最主要的是变性极地大陆气团和变性热带海洋气团
七.温带气旋结构:(从垂直方面看,气旋的高层是高空槽前气流辐散区,低层是气流辐合区。从水平面看,锋面气旋是一个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涡旋,中心气压最低,自中心向前方伸展一个暖锋,向后方伸出一条冷锋。)
八.热带季风气候:1成因 巨大的海陆热力差异和气压带的季节性移动 2 分布 出现于纬度10o到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分布于我国台湾南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亚洲的中南半岛、印度半岛大部分地区、菲律宾群岛和澳大利亚北部沿海地带 3气候特点 本区水气充足,全年气温高,长夏无冬,年平均温超过20℃,最冷月平均温一般在18℃以上;年平均降水量一般为1500~2000mm,集中在6~10月,有干、湿季存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