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谈会计教学毕业论文.docx

发布:2019-08-19约3.29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9年浅谈会计教学毕业论文      摘要:思维导图是一种放射性的思维工具,从中心发散出来,利用图形和网状的结构,将一长串枯燥的信息进行筛选、梳理、压缩和优化,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能力。本文以应收账款知识点为例,尝试将思维导图应用到中职《企业财务会计》教学中。 ?      关键词:思维导图;中职;企业财务会计;应收账款 ?      《企业财务会计》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也是核心课程。通过学习,学生从整体上对企业会计要素的核算有了系统的认识,并具备进行主要经济业务核算的基本职业能力,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做准备。笔者针对《企业财务会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尝试以思维导图来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满堂灌”,经过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      一、中职学校《企业财务会计》课程存在的问题 ?      1.由于中职学校学生学业水平测试的开展,教师在讲解基础会计中涉及的主要经济业务核算时进行了补充和深入,导致《企业财务会计》课程内容有部分的学习重复性,教师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适当的处理,主次分明,以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      2.《企业财务会计》课程的理论知识相对前面的基础课程而言难度有所提升,如果只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那么整个学习过程会比较枯燥。学完之后,不少学生觉得满脑子没完没了的会计分录,却处理不了企业的各项业务,而且学生的应用能力参差不齐,教师“满堂灌”,不易把握学生的差异性,收效甚微。 ?      3.中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往往存在着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的现象。由于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能力欠缺,对于文字性多的内容缺乏耐心,不敢甚至不愿思考难题,更不擅长归纳和总结。 ?      二、思维导图应用于《企业财务会计》课堂教学 ?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 ?      思维导图是由英国学者所创的一种放射性的思维工具,从中心发散出来,利用图形和网状的结构,将一长串枯燥的信息进行筛选、梳理、压缩和优化,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能力。中心可以是文字、数字、符号等,用关键词把各级隶属关系的关联性表现出来,具有较强的结构性和层次感,加速了学习者的资料累积量,增进了记忆力和创造力。 ?      (二)教材分析 ?      绝大多数《企业财务会计》教材基本包括货币资金、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待摊费用、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财务报表等模块。每个大模块又对其所包含的会计科目以小模块的形式展开。每个小模块针对该会计科目的概念与内容、经济业务的核算进行阐述。新授课程的思维导图建议可以从会计科目为单位的小模块出发,这样涉及的知识内容不会太多、太繁杂,学生较易理清思路,完成任务的可能性较大,整个教学环节的开展也会较为顺利。 ?      (三)具体案例 ?      以高等教育出版社《企业财务会计》第三章第一节“应收账款”为例。 ?      1.第一环节:课前。教师在备课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开展,理清思路的同时还能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也能更好地控制讲课的节奏和时间。教师关于“应收账款”绘制备课的思维导图,可画图1,此图展示了教师在讲授时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课前要求学生预习“应收账款”,每人完成一张思维导图。教师可以帮学生绘制出一级分支,即“概念”、“核算”、“现金折扣”和“坏账”,而二级、三级分支则由学生自行完成。每个学生可视自身情况来决定分支所包含的内容和详略程度,尽量做到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且风格独特。从学生上交的思维导图,教师可以看出其预习的思维过程,也可以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这样,在授课过程中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讲解,做到游刃有余、了然于胸。而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可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并对本章节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 ?      2.第二环节:课堂。课堂上,教师根据自己备课时设计的思维导图结合学生的预习情况展开教学,带领学生进行“应收账款”的系统学习。首先,教师确定主题并画出主干即一级分支,让学生明确本章节学习的重点。其次,向二级分支进行延伸,对每个关键词进行扩充。因为学生课前进行了预习和绘制,自己已经有了初步的框架,可以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与教师、同学展开互动,根据关键词联想相关会计知识。再次,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探索、思考三级分支,由于涉及到不同情境下经济业务的不同处理是本章节的重点且有一定难度,可以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展开。课前各自画思维导图,每个学生程度不同、思路不同,内容也会有所不同。课堂上通过组内交流、讨论,原本独立思考时的难题可能就迎刃而解了。画出的思维导图既具有个人风格,又聚有众人智慧,能把所有与应收账款相关的业务流程联系在一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