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六章社会现象的测量教案分析.ppt

发布:2016-11-09约4.71千字共3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定序尺度:是用来鉴别各被测对象具体属性的高低次序或大小次序的社会测量形式或测量标准。如人群的文化程度。 e.g.社会经济地位可分为上层、中层、下层三种类型; 住房条件一般按好、一般、较差的次序排列; 工作能力按强、一般、弱进行评议; 3.定距尺度 定距尺度又称间距测量尺度,是指用来鉴 别和把握社会变量各变量值间确切差别的社会测量形式。距即差别之意。 e.g.甲的智商是125,乙的智商是110,那么甲的智商比乙的智商高15。 4.定比尺度 指用来把握社会变量各变量值相互间比例、倍数关系的社会测量形式。 可以用定比测量尺度来加以考察的对象是很多的,如年龄、人口密度、犯罪率、体重、身高、家庭成员的多少等。 项目 定类尺度 定序尺度 定距尺度 定比尺度 类别区分 = ≠  = ≠  = ≠  = ≠ 顺序区分 >、< >、< >、< 距离区分   +、- +、- 比例区分 ×、÷ 四种的精确度有区别;同一被测对象可以用多种尺度来衡量,或综合运用。 第四节 社会测量的信度和效度 一、社会测量的信度 二、社会测量的效度 三、信度与效度的关系 一、社会测量的信度 社会测量的信度是指在社会测量活动中主体运用某一确定的测量手段重复测量同一对象时所得测量值的前后一致性程度,它说明的是测量结果反映测量对象实际情况的可靠性程度问题。 e.g.某国领土面积在短期内测量了两次,其中第一次测量结果为234.002万平方公里,第二次测量结果为234.001万平方公里;假如第一次的测量值为234万平方公里,第二次测量值为237万平方公里。 二、社会测量的效度 社会测量的效度,又称准确度,是指在社会测量活动中,社会测量主体运用某一确定的测量手段对测量客体进行考察所取得的测量结果对说明测量客体某方面属性的恰当、准确、有效的程度。 e.g.要测量一个学校学生的学习成绩状况,就不能用该学校教学楼的达标状况为尺度,而只能以该学校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基本知识的程度等内容为尺度来作出评判,这个测量及其量值才算有效。 三、信度与效度的关系 信度 效度 可信 不可信 有效 √ × 无效 √ √ 1、不可信,必无效 2、可信,可能有效,可能无效 3、无效,可能可信,也可能不可信 4、有效,必可信 √=可能 × =不可能 1.不可信,必无效 e.g.以测量体重为例,若前后两次测量结果误差很大,没有基本的一致性,误差超出了允许的区间,从而未能可靠地反映被测对象的体重,那么,这样的测量值对说明被测对象的体重问题来说,就必然是无效的,没有意义的。 2. 可信,可能有效,可能无效 e.g.测量某农村社区粮食生产的水平,如果设计的测量指标是该农村社区各种粮食作物的产量,而且测量结果是可靠的,那么,它就有可能有效地说明该农村社区粮食生产的实际水平。 如果设计的测量指标是该社区各种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那么,即使测量值再可靠,但对说明该社区粮食生产水平却是无意义的,无效的。 3. 无效,可能可信,也可能不可信 e.g.某校在评选先进班主任时,所设计的考察指标只有“班主任组织了几次主题班会”、“班主任带领学生进行了几次社会实践”这样两个项目,显然,这两个测量值对于说明一个班主任是否先进这样一个问题来说,显然是无效的。但这两个测量值可能真实反映了某班主任在这两方面的活动的实际情况,因而,是可信的;也可能没有真实地反映某班主任在这两方面的活动的实际情况,因而是不可信的。 4. 有效,必可信 e.g.费孝通的《江村经济》一书之所以能有效地说明当时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方面的问题,正是因为该书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乡村经济的客观运行状况,是可信的,具有真理性力量。 所以,社会测量若是有的,那么,它必然具有可信这一前提。 第六章 社会现象的测量 第一节社会测量指标 第二节社会测量的概念与特征 第三节社会测量的尺度 第四节 社会测量的信度和效度 第一节 社会测量指标 一、社会指标的概念、类型 社会指标的概念: 社会指标,是指反映社会现象的质量、数量、类别、状态、等级、程度等客观特性和社会成员的感受、愿望、倾向、态度、评价等主观状态的项目。 其特点是: 可感知性或具体性。 如“人口”、“职业满意度”等。 可度量性或计量性。 必须是可以用数字、符号进行量度的项目。 代表性或重要性。 必须是对反映某种社会现象具有关键意义或代表性的项目。 时间性。 必须是有明确时间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