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调查和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关于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调查和分析
【摘 要】本文通过对我省14个农村固定观察点(村)1000个农户的调查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全面反映我省农村劳动力的特点,找出阻碍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促进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帮助。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调查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做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工作,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在当前我国整体就业压力增大、城市出现用工结构性短缺、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不断增加的新形势下,解决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问题仍是当务之急。”近几年,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劳动力转移呈现由小规模增长向大幅度增长转变、由单纯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由自发盲目地出去向有组织定向输出转变、由季节性、临时性向常年稳定性转变的特点,年转移农村劳动力保持在500万人左右,但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
1.1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
由观察点劳动力接受教育程度情况的数据显示,农村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占55%以上,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比去年有所提高,但不到总数的15%,由此可见,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农村劳动力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劳动力867人,占全部的6.0%,比去年减少88人;小学文化程度劳动力3370人,占全部的23.2%,比去年减少209人;初中文化程度劳动力8112人,占全部的55.9%,比去年增加103人;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2165人,占全部的14.9%,比去年增加380人。
1.2农村劳动力技能提升较慢
由观察点从三个方面调查的劳动力技能情况的数据显示,接受过职业教育或有技术特长的劳动力、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劳动力和有专业技术职称(证书)的劳动力总数6039人,比去年减少164人,由此可见劳动力素质提升较慢。全年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职业教育或有技术特长的劳动力3191人,占全部21.7%,比去年减少300人;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劳动力2124人,占全部14.4%,比去年增加58人;有专业技术职称(证书)的劳动力724人,占全部4.9%,比去年增加78人。
1.3农村劳动力职业以务农为主
由观察点全村劳动力职业情况的统计数据来看,农村劳动力职业是纯务农者和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从业者占74.2%,基本与去年持平,由此可见,农村劳动力职业是以务农为主,从事其它职业的农村劳动力较少。全村纯务农劳动者9684人,占全部的66.2%,比去年增加273人;以农业为主、兼营他业者8231人,占全部的56.3%,比去年增加524人;个体户或合伙企业经营者2597人,占全部的18.5%,比去年增加65人;外出务工者1202人,占全部的8.2%,比去年减少195人;从事其他各类企业经营的农村劳动力、在本地务工的劳动力、乡村(行政)干部和教育、科技、医疗卫生、文化艺术工作者人数较少,分别为359人、81人、91人和106人。
1.4农村劳动力就业以种植业为主
由观察点统计的全村劳动力就业行业情况的数据显示,有60.8%农村劳动力以种植业为主,这其中49.2%是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劳动力,从事其它行业的劳动力数量较少,可见农村劳动力是以种植业为主。按其就业行业划分来看,有8948人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劳动力,占全部的60.8%,比去年增加539人;有1082人是以畜牧业为主的劳动力,占全部的7.4%,比去年减少287人;有270人是以林业为主的劳动力,占全部的1.8%,比去年增加11人;有43人是以渔业为主的劳动力,占全部的0.3%,比去年减少11人;有110人是以工业为主的劳动力,占全部的0.7%,比去年增加7人;有938人是以建筑业为主的劳动力,占全部的6.4%,比去年减少65人。有290人是以运输业为主的劳动力,占全部的2%,比去年减少43人。有1032人是以商业、饮食业、服务业为主的劳动力,占全部的7%,比去年减少38人。
2.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难原因分析
2.1农村劳动力自身原因
农村劳动力文化和技能素质不高,是造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相对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村文化教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但农村劳动力的文化及技能素质仍然较低。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的高低、职业技能培训程度、劳动力的性别,是影响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而劳动力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就业的关键因素。由于我省农村转移劳动力文化水平较低,限制了转移就业的空间,行业选择范围狭小。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的低下,还可能导致思想保守、观念落后,怕冒风险,缺乏投资意识和创业精神,将自己捆死在土地上,把耕作土地看作是惟一的生存之道,不愿意或不敢去从事第二、三产业,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一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2.2制度因素限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