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粥》教学设计.docx
基础教育精品课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小学语文)
年级
(小学六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腊八粥)
教科书
书名:语文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19年12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关注八儿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感受八儿“馋”的形象特点。
2.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等粥”这部分写详细的,理解详略的表达之妙,体会详略安排的好处。
3.能仿着课文第1自然段,写一种自己喜爱的食物,写出其特点及对它的喜爱之情。
4.体会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感受习俗中蕴含的人情美、文化美,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2.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等粥”这部分写详细的,理解详略的表达之妙,体会详略安排的好处。
教学难点:
1.能仿着课文第1自然段,写一种自己喜爱的食物,写出其特点及对它的喜爱之情。
2.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等粥”这部分写详细的,理解详略的表达之妙,体会详略安排的好处。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导入明目标(略)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要求,很好地落实了语文要素。
二、找法解内容
回顾上节课借助六要素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腊八粥》的作者是沈从文,课文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
对粥的猜想以及看到粥的惊奇,写出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亲情的眷恋。
(设计意图)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在学习开始时,教师采用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作为导入新课的方法,使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入题。)
三、品读养人文
课后思考练习2:
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部分内容,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带着以上问题去读2-19自然段,边读边做批注。(四人小组交流)
(一)品等粥
1.盼粥。
(1)默读2-8自然段,画出文中描写八儿等粥的句子,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
(或描写方法),写出了八儿怎样的心情,体会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采用“读、圈、画、品、悟”的方法,体会八儿盼粥时的馋样。)
(2)学生交流后汇报(读-说感受)。
①“……喜得快要发疯了,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
②“‘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③“眼睛可急红了”
④“‘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3)分角色读2—8自然段,注意读出八儿的盼粥时的馋样。
2.分粥。
(1)分角色朗读第9~11自然段,思考:八儿开始计划怎么分粥?后来又想怎么分?为什么变卦了?(采用“读、画、悟”的方法,体会八儿的馋嘴、可爱。)
(2)“孥孥”是什么意思?从妈妈的话中你能看出什么?(再分角色读,要读出八儿的天真可爱和妈妈对他的宠爱。)
3.猜粥。
(1)男生齐读第13自然段,思考:八儿想象中的粥是什么样子的?
(2)粥里的栗子、饭豆、花生仁、枣都是什么样的?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并画下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师生交流好处)
栗子:稀烂到认不清楚
饭豆:煮得浑身肿胀
花生仁儿:已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糖:放多了,会起锅巴
(3)文章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八儿的猜想?(妙不可言)
4.看粥。
(1)教师读第14自然段,同学们思考: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八儿终于看到了让他垂涎三尺的腊八粥时,课文中用了一个怎样的词语来表现八儿此时的心理(惊异)
(2)妈妈煮的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女生齐读第15自然段,画出相关词语。
(花生仁脱了他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儿。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3)找出关键词和第13自然段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4)分男女生朗读人物对话,注意要读出八儿的心理变化。
(二)品喝粥
1.默读第18、19自然段,想想作者又是如何写八儿喝腊八粥的?在文中找出具体描写八儿的语句。(画出关键的语句读-说感受)
2.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情,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小组内交流,并派代表说好处)
总结:课文详细描述了等粥的过程,略写了喝粥的过程。
(设计意图)品读描写八儿的语句,指导学生研读课文,感受八儿的心理变化,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通过交流促读,读中交流,交流中读,使学生在读悟中探究人物,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寻点搭支架
课后思考练习3:
“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像这样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课文中还有一些,找出来读一读,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1.学生自由读文,画出文中描写腊八粥的句子并做批注。
2.提炼句子方法:从“色+香+味+形+制作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