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第十一讲区域经济发展和协调.ppt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主要内容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论平衡增长战略不平衡增长战略区域经济增长中的平衡与不平衡区域发展理论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发展问题中国的区域发展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思路赫希曼--不平衡增长战略:不同部门和区域的不平衡可以创造各种发展机会,并通过市场和非市场机制迫使社会对这些机会分别加以利用,有利于动员更多的资源和投资,达到经济高速增长的目的。平衡增长战略试图通过超过最小临界规模的投资打破发展中国家的贫穷恶性循环和发展陷阱,为部门和行业的发展创造较好的外部环境。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平衡增长战略:平衡增长发展战略强调的是资本存量在各个行业同时扩张到一定规模可以产生外部经济效益。 同时扩张的实现手段:通过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同时大规模投资大推进:罗森斯坦·罗丹恶性循环:纳克斯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 赫希曼从主要稀缺资源应使用在最有效率部门从而得到充分利用的认识出发,批评平衡增长的反经济性,提出不平衡增长。 支持者:罗斯托等 赫希曼对平衡增长战略的批评 :平衡增长的思想是在工业发达国家的经济萧条时期,由于开工不足存在着大量闲置资源,资本存量和其他生产要素没有完全发挥其作用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平衡增长理论试图用发达国家的情况来说明和解决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忽视二者在基本经济条件上的差异,其理论是“早熟的”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发展是经济从一种类型向其他更先进的类型转变的渐进过程。各国的增长过程存在的“关联效应”,本身就是不平衡的。实行不平衡增长战略可以使发展中国家有效地利用其有限的经济资源加速经济增长。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不平衡增长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应有选择地在某些部门进行投资,通过其外部经济使其他部门逐步得到发展的经济学说。强调经济发展过程的非均衡性质。两种途径的不平衡增长--赫希曼(1958)《经济发展战略》重点投资于社会固定资本 政府直接或间接地投资于直接生产活动不平衡增长对区域经济的双重作用:缪尔达尔和赫尔曼正面推动 扩散效应:经济中心的周围会随着与扩张中心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改善等情况,从中心地区获得资本、人才等,并被刺激促进本地区的发展,逐步赶上中心地区。 负面影响 回波效应:指经济活动的中心地区(增长极)将会从其他地区吸引净人口流入、资本流入和贸易活动,从而加快自身发展,并使其周边地区发展速度降低区域经济增长中的平衡与不平衡区域发展理论--区域经济研究的两个思路: 第一,从本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 第二,从区际经济角度,侧重研究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均衡与协调问题。 “发展极” (development poles)—佩鲁(法国) 主导产业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增长速度最快,这些主导产业和有创新能力行业在空间上的集聚,会形成一种中心,这种中心就是指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迅速,并对邻近地区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一些地区和区内大城市中心。如生产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等。 关于发展极1形成条件: 第一,在一个地区内存在着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群体和企业家群体 第二,必须具有规模经济效益 第三,要有适宜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关于发展极2发展极的辐射作用: 第一,技术创新的示范和扩散效应 第二,资本的集中与扩散功能 第三,产生规模效益关于发展极3发展极与回波效应、扩散效应的发生顺序: 第一,首先存在回波效应—联系托达罗模型 第二,然后发生扩散--当“发展极”达到一定程度后,产生“扩散效应”(spread effect) 发达地区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 生产要素供应紧张 生产成本上升,有利的投资机会减少 资本向其他地区寻找出路 资本技术向落后地区扩散缪尔达尔:《进退维谷的美国:黑人问题和现代民主》中提出“循环的或积累的因果关系”原理,《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1957年)和《亚洲戏剧:各国贫困问题考察》(1968年)等著述中,使用“回波”和“扩散”概念,说明经济发达地区(增长极)对其它落后地区的双重作用和影响,因此而形成的“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论以及相应的政策主张赫希曼:增长极产生回波效应和扩散效应,并强调指出在市场机制自发作用下,回波效应占支配地位,发展了“约翰·弗里德曼的核心与边缘区理论”区域发展战略: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缪尔达尔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地理上的二元经济”,即经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在空间上并存的二元结构。经济发展“优先次序”,即政府应采取不平衡发展战略,对经济基础较好并已积累起发展优势的地区给予重点投资,以求得较好的投资效率和较快的增长速度。当这些地区的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并达到一定程度后,再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 区域发展战略:倒“U”形理论 --威廉姆森随着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