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份中国经济金融形势评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No. 1604
研究报告
2016年5月份
中国经济金融形势评论
张 超 张家瑞
微博·Weibo 微信·WeChat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陆
/
2016 年5 月中国经济金融形势评论
1 2
张超 张家瑞
一、月度中国经济热点评析
(一)“消失”的民间投资
综述:5 月 9 日,《人民日报》刊发的权威人士谈当前经济形势时称,民营
企业投资大幅下降为当前经济暴露出的新问题之一。今年1-4 月民间固定资产投
资同比增长5.2%,与去年全年10.1%的增速相比出现“腰斩”,民间投资与政府
投资之间的天平再一次向政府倾斜,2009 年“4 万亿”和2012 年“4 万亿2.0”
的经验已无法“复制”。政府投资的带动效应为什么会“失效”?民间投资为什
么被“挤压”?恢复经济动力的方向在“哪里”?
1.政府投资拉动作用失效
政府投资“原动力”的基础是“开支乘数”理论。开支乘数理论假设政府开
支导致居民收入增加,从而进一步增加消费和产出,而消费和产出又是民间投资
的重要动力源。对于中国的情况,政府投资对消费的拉动非常有限,而效果主要
来自对民间投资的带动作用。在现实中,政府投资往往集中于资本密集型的行业,
例如“铁公基”等基础设施行业。这些行业的投资增加以后,不但形成了巨额的
资本,而且也通过产业链带动上下游的企业投资(主要是民间投资)。但是请注
意,带动投资的一个前提:投资回报为正!目前,政府投资的方向依然集中于传
统基建领域,带动的上下游产业依然为“过剩行业”,寄希望资本回报为正显然
不切实际。
政府投资对于居民消费的拉动微乎其微。政府投资或花掉1 块钱,企业便增
加1 块钱收入,这1 块钱最终作为工资变成普通消费者的收入,消费者将其中一
部分存起来,另一部分花掉,花掉的这部分又带来GDP 的增加,于是企业收入再
次增加,居民收入也增加,这又将会引起更多的消费和增长。但这个逻辑现在中
国并不成立,因为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即居民收入每增加1 块钱,居民愿意将
1 张 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开发银行资金局
2 张家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中欧国际商学院
1
其中多少钱花掉的倾向)并不会因为政府投资而上升。相反,居民可支配收入和
人均可支配收入占GDP 的比重基本都呈现下降的趋势。
2.民间投资为“何”被挤压?
“投资效率”几乎为零。政府投资的目的是为了拉动民间投资以恢复经济增
长动力,说白了就是“花 1 块钱带来2 块钱的效应”,而另外一块钱的效应是民
间投资带来的。例如2009 年的“4 万亿”和2012 年的“4 万亿2.0”,大量的政
府投资带动了民间投资,为经济增长“托底”。有人会问,为什么2009 年的“刺
激”有效,带动了民间投资,而这次却不行?核心在于“边际劳动生产率”的下
滑导致的“投资效率”的衰退。2009 年中国经济产能过剩,高库存,高杠杆等
问题虽然存在但并不突出,企业的边际生产效率虽然没有因为“刺激”而大幅提
高,但也高于当下,“投资效率”依然为正。2012 年的第二次“刺激”效果就明
显不如2009,进而激化了高库存、高杠杆的矛盾,导致了基建领域“投资效率”
快速下滑。因此,现在持续的基建投资已不可能再激发民间投资的热情。
民间投资“没弹药”。无论是政府投资还是民间投资,弹药就是“钱”。现在
民间投资下滑的重要原因就是政府投资 “挤出效应”太大了!挤出效应主要反
映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政府额外增加开支占用了社会上可用的资源,导致私人
部门融资成本提高,从而私人部门投资下降。二是身份差别抬高“歧视性”融资
成本。实际上,我国政府投资挤出民间投资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