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的汉字 奇妙的对联精选.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汉字的起源 有关汉字起源的说法繁多,有结绳说、八卦说、河图洛书说、仓颉造字说和图画说等。 鲁迅曾对仓颉造字这一史实,作过精辟的论述,意即文字非一人独创,而是群众智慧的结晶。但以仓颉为杰出代表的汉文字创造者,终于终结了“结绳记事”的历史,开创了华夏文明的新纪元,后世誉之为“文字初祖”,中国古代“四大创造之一”,实乃当之无愧。 汉字的演变过程 汉字的形体演变 汉字的构成 “六书”说:象形、指事、会意、 形声、转注、假借。 “四体二用”:象形、指事、会 意、形声为构字的方 法,转注、假借为用 字的方法。 四种构字法 象形:日、月 指事:刃、上、下 会意:休、牧、从 形声:上形下声:露、花、草、笠 下形上声:烈、忘、警、恭 左形右声:松、城、渔、狸 右形左声:领、战、郊、放 内形外声:闻、闷、辫、辩 外形内声:圆、阁、衷、病 两种用字法 转注:转注字是一种完全同义的字 转注字必须是一对或一组, 不能是一个, 考字和老字。 假借:本来没有那个字,现在为了 表达的需要,在不另造新字 之情况下借用旧字来充当新 义,就成了假借,“令”本义 表命令的会意字,后来指县令。 对联知识 (一)对联,又叫对子、楹联等,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体制短小、文字精练、历史悠久、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形式。常见的有春联(含节日联)、门联(含行业联)、喜联、挽联、堂联、名胜古迹联、文艺作品联等。 对联知识 (二)种类(1)正对。上下联从两个角度、两个方面表现同一事理,表示相似、相关的关系,在内容上互相补充,互相衬托。 如 : 宝剑锋从磨砺出, ? 梅花香自苦寒来 (2)反对。上下联是相反或相对的两类事物,或者是一个事物相反或相对的两个方面,互相对照,相反相成。 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说,两句衔接紧密,如流水不断,故又称“流水对”。 如: 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对联知识 (三)特征 ①字数相等。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一般不能出现相同的字。 ②词类相当。即上下联相应部分要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具体地说,就是名对名,动对动,形对形,副对副,数量对数量,方位对方位。 如: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对联知识 ③结构相应。即对联中词语的结构,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偏正对偏正,并列对并列,动补对动补。 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④平仄相对。现代对联的平仄要求已没有古代那么严格,但还须注意的是,一般情况下“仄起平收”。 如: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注意 好的对联享有“诗中之诗”的美誉,但如果只拘泥于形式美,而放弃了内涵美,则对联就会变为了单纯的“文字游戏”。 名联欣赏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顾宪成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 名联欣赏 “生死一知已,存亡两妇人” ——韩信祠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清湘应识九歌心”。 ——颂屈原 拟写注意事项 ①审题要细心。 ②要合律工稳,联句要自然流畅。 ③善于联想和想象。 ④注重意境,避免重复 高考 对联 一,修改 (删改上联划线部分,使之对仗工整) ①上联:苟有恒,何必要三更才入眠,五更就忙着起床; 下联:最无益, 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上联改为: 苟有恒, 高考 对联 ②上联: 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楼榭; 下联:近看西北角,造起三间面临绿水的轩斋 下联改为: 高考 对联 二,改写 把下列句子中的画线部分改写成一副对联,用来作“画卷”的修饰语。中国人民在这奔腾不羁的长江边,展开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