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会工作先进事迹财会工作先进事迹.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财会工作
先进
第三阶段:2012年2月—至今。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努力,公司的成本控制模式初步形成,增加值考核日趋成熟。具体做了以下工作:1、就产品市场报价、内协报价、内部协作和生产效率的提升进行充分讨论,将市场机制引入内部管理,培养部门经理的经营者意识。2、引导制造部设定部门指标和高目标,在生产过程中关注目标达成情况,不断调整生产,力争达成月度目标。3、召集每月初的经营报告会,各制造部做出深刻的经营分析,包括各作业中心的计划达成情况、对每个产品的毛增加值分析、单位时间效率分析等内容。通过经营报告了解制造部经理的生产思路和工作状态。4、2012年6月开始,对职能部门的费用进行细分,给部门制定控制目标,建立职能部门的费用看板,逐步纳入考核范围。5、引进“标准工时”作业理念,对人员和机器进行定额,重在提高制造部生产效率。6、降低人工成本方面,制造部实行少人化作业,职能部采取人员自然流失方式减人。7、对增加值核算异常的部门,针对性的进行分析改善。8、对制造部门进一步细分,实现按作业中心核算增加值并考核。9、协助品质部对质量成本进行统计和控制,划清品质责任 ,减少报废损失、返工返修、退货和停线损失等。
目前,在财务部的大力推动和组织下,成本意识在公司已经深入人心,努力“创造增加值”成为全体员工的共识,公司从高层领导到一线员工都养成了做任何事情首先要考虑成本效益的良好习惯。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制造部人均增加值逐月提高,从2012年4月份的人均0.57万到10月份的人均1.05万,基本上翻了一倍;保本收入点在逐渐下降,从2011年平均保本收入7466万元,到2012年平均保本收入6265万元,已经下降了16%。在持续近两年的成本控制工作中,财务部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为公司经济效益的提升做出了贡献。
(二)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完善重要环节的业务流程,为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做出贡献。
1、为了控制在制品数量,2011年财务部开始推动各制造部进行在制品盘点,当时各部提出系统取数困难、生产繁忙没时间等各种无法坚持盘点的理由,财务人员一边与IT部商量取数问题,一边深入到生产线与干部、员工沟通盘点对于生产管理的重要性,帮助他们建立和实施盘点计划。在每个月的在制品盘点工作中,财务人员全程参与,并且召集盘点总结会,针对各部提出的导致准确率偏低的问题,财务部联系相关部门逐项落实整改。通过上述工作实践后,财务部建立了公司《在制品盘点规范》,使各制造部开始养成每月盘点的习惯。
2、2011年初,财务部对报废品的管控流程进行完善。一方面要求将原在ERP系统外异常补料,改为由各制造部将废品按材质称重后交回原料仓,再由系统自动做需求运算给予补料,既可减少异常补料,又对废品的重量和材质能够控制和稽查,防止废品处理时金属材质分类有误,造成废品收入减少;另一方面,增加财务部在废品出售环节监督装车和称重的职能。当年废品收入比上年增加47%,为防止资产流失做出贡献。
3、为了防止公司出货环节偷盗事件的发生,建立了出货稽查电子流程。完善从仓管员打印出货单、送货人员与司机确认、监装车人员核实数量、门岗保安复核、财务部核对回货单到仓管员将回货单归档等流程,并请信息部协助建立了出货稽查电子流程,纸质单据与电子流同时流转,防止篡改或伪造单据的情况发生,以保证成品出货的真实性、数量的准确性、时间的及时性以及产品运输防护与安全的有效监控,切实保障公司利益。
4、完善委托外部加工流程。针对公司发外加工的物料数据混乱现象,将外协加工费对账事宜,从外协负责人自己对账改为由财务对账。并请信息部在系统中完善外协物料数据交接流程,从外协委托申请、审批、寻价、实物发出到制造部回收确认都在系统中留下记录,一方面方便增加值核算获取数据,提高核算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杜绝了原来委外加工的混乱现象。
上述制度的建立和重要流程的完善,是财务人员顶着不同形式的压力,本着强烈的职业责任心和对国有资产认真负责的态度,做出的工作成果,有效的防止了国有资产的流失,为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做出了贡献。
(三)不断提高财务核算水平,保证财务信息的准确、及时,为企业决策和生产经营提供有力数据支持。
的财务基础核算比较薄弱,09年前一直采取手工核算帐务,一个年产值达到7个亿的企业,还在用手工核算成本,根本就很难准确。09年11月在财务部的呼吁和董事会的推动下,公司起用了一套美国的ERP系统,新系统的使用为公司财务核算规范化奠定了基础。
三年来,财务人员经历了从适应新系统、不断完善系统、到使其真正为“我”所用。通过不断强化会计核算基础工作,提升核算准确性。并且针对近年会计核算中出现的薄弱环节和易现漏洞进行了细致梳理,细化了核算环节,明确了核算责任,清晰了核算流程,规范了核算管理。特别是在成本方面,09年前公司材料成本全部在当期销售产品中结转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