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地震资料处理流程与方法.pptx

发布:2023-05-28约1.02万字共8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地震资料处理流程与方法第1页/共81页 地震勘探分三个阶段:引 言地震资料采集地震资料处理地震资料解释 连接野外采集和资料解释的关键环节。 1、什么是地震资料处理 所谓地震资料处理,就是利用数字计算机对野外地震勘探所获得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改造,以期得到高质量的、可靠的地震信息,为下一步资料解释提供直观的、可靠的依据和有关的地质信息。第2页/共81页 2、为什么要进行地震资料处理 野外地震资料中包含着有关地下构造和岩性的信息,但这些信息是叠加在干扰背景上且被一些外界因素所扭曲,信息之间往往是互相交织的,不宜直接用于地质解释。因此,需要对野外采集的地震资料进行室内处理。引 言野外地震记录地震资料处理处理后地震记录第3页/共81页   地震资料处理常规流程图3、地震资料处理过程——常规处理流程引 言数据输入置道头静校正叠前噪音压制振幅补偿叠前反褶积抽CMP道集是否迭代叠后反褶积随机噪音衰减偏移时变滤波、增益速度分析动校正、初叠加剩余静校正剩余静校正量小于0.5msDMO或叠前时间偏移第4页/共81页 提 纲引言一、数据加载二、置道头三、静校正四、叠前噪音压制五、振幅补偿六、叠前反褶积七、CMP道集分选八、速度分析九、动校正、切除与叠加十、剩余静校正十一、倾角时差校正(DMO)与叠前时间偏移十二、叠后提高分辨率处理十三、叠后噪音压制十四、叠后时间偏移处理结束语第5页/共81页 一、数据加载 1、数据输入 将野外磁带数据转换成处理系统格式,加载到磁盘上; 2、输入数据质量检查: 炮号、道号、波形、道长、采样间隔等等。 第6页/共81页 提 纲 引言一、数据加载二、置道头三、静校正四、叠前噪音压制五、振幅补偿六、叠前反褶积七、CMP道集分选八、速度分析九、动校正、切除与叠加十、剩余静校正十一、倾角时差校正(DMO)与叠前时间偏移十二、叠后提高分辨率处理十三、叠后噪音压制十四、叠后时间偏移处理 结束语第7页/共81页 二、置道头 ●道头:每个地震道的开始部分都有一个固定字节长度的空余段,这个空余段用来记录描述本道各种属性的信息,称之为道头。如第8炮第2道,第126CMP等。 1、观测系统定义 模拟野外,定义一个相对坐标系,将野外的激发点、接收点的实际位置放到这个相对的坐标系中。第8页/共81页 二、置道头2、置道头 观测系统定义完成后,处理软件中置道头模块,可以根据定义的观测系统,计算出各个需要的道头字的值并放入地震数据的道头中。当道头置入了内容后,我们任取一道都可以从道头中了解到这一道属于哪一炮、哪一道?CMP号是多少?炮检距是多少?炮点静校正量、检波点静校正量是多少?等等。 后续处理的各个模块都是从道头中获取信息,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抽CMP道集,只要将数据道头中CMP号相同的道排在一起就可以了。因此道头如果有错误,后续工作也是错误的。第9页/共81页 利用置完道头的数据,绘制炮、检波点位置图、 线性动校正图。 3、观测系统检查 二、置道头炮点、检波点位置图线性动校正图第10页/共81页 提 纲引言一、数据加载二、置道头三、静校正四、叠前噪音压制五、振幅补偿六、叠前反褶积七、CMP道集分选八、速度分析九、动校正、切除与叠加十、剩余静校正十一、倾角时差校正(DMO)与叠前时间偏移十二、叠后提高分辨率处理十三、叠后噪音压制十四、叠后时间偏移处理 结束语第11页/共81页   静校正 静校正是把由地表激发、接收获得的地震记录,校正到一个假想的平面上(基准面),目的是消除地表起伏变化对地震资料的影响,是陆地地震资料常规处理流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是实现共中心点叠加的一项最主要的基础工作。它直接影响叠加效果,决定叠加剖面的信噪比和垂向分辨率,同时又影响叠加速度分析的质量。三、静校正第12页/共81页 静校正前静校正后三、静校正第13页/共81页 1、静校正基本原理 速度横向不均匀时,不同点要用不同的速度;纵向不均匀时,应该分层,不同层的厚度和速度可以从小折射、微测井等资料的解释成果中获得。三、静校正EsDEErhEr-DTs=-(Es-h-D)/vTr=-[(Er-h0-D)/v + t0]h0、t0Tr=-(Er-D)/vEs-h-DVEr-h0-D地层基准面地表第14页/共81页 2、静校正方法 (1)高程静校正; (2)微测井静校正——利用微测井得到的表层厚度、速度信息,计算静校正量; (3)初至折射波法; (4)微测井(模型法)低频+初至折射波法高频。三、静校正第15页/共81页 高程静校正剖面三、静校正第16页/共81页 折射波静校正剖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