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物理研究性学习-升华和凝华.doc

发布:2017-06-06约6.05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研究课题名称:升华和凝华设计者姓名所在学校所教年级初二研究学科物理联系电话电子邮件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背景说明(怎么会想到本课题的): 天气渐冷,大家通常会见到一些特殊的景象: 霜,冬天玻璃窗内侧的窗花,针形六角形的雪, 冰冻的衣服变干等等。另外日常生活中还可以见到以下情况灯泡钨丝变细,干冰升华,卫生球变小, ,碘遇热变碘蒸气等等由固体直接变成气体的物理现象。物理概念中“升华”就是固体变成气体,现象有碘的加热、人工将雨用固态二氧化碳升华吸热等,“凝华”就是气体变成固体,早晨起来看到的霜。 2、课题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升华和凝华是物态变化中的一组现象,与前面学习的四种现象一起构成完整的物态变化体系。尽管升华和凝华想象并不难见,但不易被学生注意,而且气体不易看见,难以直接观察到。本节课的设计与教学力求从生活和实验出发,利用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辅以多媒体课件呈现一些不太常见的现象,为学生创设了多种多样的情境,实验激趣,问题驱动,充分让学生观察、实践、思考、动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回答问题精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了提高。 3、课题介绍 本节教材主要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升华和凝华现象,并知道物质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了解升华和凝华在实际中的应用。 本节教材的编排思路大体是:实验→分析→应用。教材首先由一组生活场景(图4-33)引入课题,引发学生思考,然后通过“活动1”和“活动2”中的碘升华和凝华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升华和凝华现象,知道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最后联系实际分析有关现象,如“STS”中的“人工降雨”等。 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信息浏览”还介绍了“等离子态”和“中子态”。同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对升华和凝华不再是仅停留在介绍现象上,而是强调了实验探究过程,把“观察碘的升华和凝华”这个实验作为学生活动,让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符合《课程标准》中“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的要求;另外,新教材增加了“人工降雨”、“等离子态”和“中子态”等内容,密切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现代科技的联系。 本节教学重点:在生活中,学生对升华和凝华现象往往视而不见,在小学自然课中也没有学过,所以让学生通过实验感知升华和凝华两种物态变化,并能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本节教学难点:由于很多气态物质是无色透明的,无法直接观察到,所以升华和凝华现象一般要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推断,来确认是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直接变化,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所以是本节教学的难点。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可按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或布鲁姆目标分类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和方法的阐述)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三)、情感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三、参与者特征分析(重点分析学生有哪些共性、有哪些差异,尤其对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影响的因素。)知识情况分析:升华和凝华是6种物态变化中的两种,与前面已讲的4种物态变化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本节教材既是前面汽化、液化、熔化和凝固知识的延续,又为下一节学习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做好准备,并为后面学习物质的结构和属性打下基础。 操作能力分析:把“观察碘的升华和凝华”这个实验作为学生活动,让学生动手实验、观察,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 实践能力分析:本地区的教学育水平相对经济的发展较为滞后,学生受应试教育影响较为严重,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未能很好地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去加深理解和灵活运用。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较差,到社会中去做调查问卷、实地考察、收集社会人员资料的能力不强。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文书能力、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意识和宣传能力都较强。 四、研究的目标与内容(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通过哪些内容的研究来达成这一目标) 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 2、知道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3、能用升华、凝华等知识解释有关的简单现象。 通过以下内容的研究来达成这一目标: 1.经历观察升华与凝华现象的过程。 2.通过多媒体播放舞台上的“烟雾”以及“人工降雨”。 3.通过思考讨论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学生可能的选题内容是: 1:收集身边的升华现象,并作出解释; 2:收集身边的升华现象,并作出解释; 3:想办法通过实验演示一些升华的实验现象; 4:想办法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