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怀念母亲4解读.ppt

发布:2017-01-20约3.38千字共3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我的课讲完了,同学们,想想能给自己的母亲表达些什么呢? 河山只在我梦萦 祖国已多年未亲近 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 我的中国心 洋装虽然穿在身 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 烙上中国印 长江长城 黄山黄河 在我胸中重千斤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 心中一样亲 流在心里的血 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 我的中国心 我的中国心 黄沾,原名黄湛森,香港著名音乐人。 中国心:华夏儿女爱国的情怀, 梦萦:梦中萦绕。 中国印:炎黄子孙的印记。 季羡林 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学术交流演讲时 季羡林与温家宝总理 国学大师——季羡林 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 季羡林 字词正音 zhì 真挚 qǐn 寝不安席 pín 频来入梦 méng lóng 朦 胧 qī 凄凉 bān 可见一斑 piān 篇目 在下列词语中,你认为哪些字容易写错,哪些词义较难理解: 崇高 真挚 爱慕 奔丧(bēnsāng) 弃养 食不下咽 寝不安席 终天之恨 泪流不止 频来入梦 朦胧 薄bó暗 沮丧 忍耐 可见一斑 心潮腾涌 怅望灰天 思潮起伏 理解词语 真挚: 弃养: 寝不安席: 终天之恨: 薄暗: 沮丧: 频来入梦: 思潮起伏: 心潮腾涌: 可见一斑: 怅望灰天: (感情)真诚恳切。 婉辞,指父母死亡。 无法安然入睡。 终身的遗恨。 昏暗。 灰心失望。 频:屡次,连续几次。屡次到梦中来。 心情跳跃、涌动。 接二连三的思想活动。 斑:杂色的花纹或斑点。比喻见到事物的一少部分就能推知事物的整体。 惆怅地望着暗淡的天空。 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主要写了作者在六岁时就离开了生母,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这给作者留下了终天之恨。后来作者到德国留学,祖国母亲又成了他梦中的牵挂,这种感情异常强烈,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他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时光。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同桌讨论 朗读课文,按照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给文章分段。 作者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 。 作者通过回忆, 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把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同样的爱慕表达得淋漓尽致。 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作者对两位母亲有着同样的情怀,那就是崇敬、爱慕、怀念,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1自然段) (2—12自然段) (13自然段) 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1、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哪两位母亲? 2、作者对这两位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体会对“生身母亲” 的感情 找句子   (这里写出了“我”失去母亲之后的伤心、痛苦和悔恨,文章通过这些描写写出了“我”对母亲的深情。) 1、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为什么作者对母亲的离世“抱终天之恨”? (1)、作者六岁就离开了母亲,而且平时也很少回家,母亲去世后,作者感到没有很好地帮助母亲分担生活压力,感到很内疚。 (2)、母亲清苦一生,操劳一生,如今儿子长大成人之后,却没能享受到儿子的一点回报,这是终生都难以补救的。 “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节选《永久的悔》 我暗暗地下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 -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