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不同他汀类药物的分类比较.doc

发布:2017-04-11约1.54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不同他汀类药物的分类比较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是导致老年人死亡和影响生活治疗的主要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ASCVD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渐增加。血脂异常作为ASCVD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控制血脂水平已成为当前预防与治疗ASCVD的主要方式。临床常规检验提供的血脂参数主要包括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与甘油三酯(TG)。其中LDL-C水平与ASCVD的发病风险相关性最大,LDL可通过血管内皮进人血管壁内,在内皮下滞留的LDL被修饰成氧化型LDL,后者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形成泡沫细胞,泡沫细胞不断增多融合,构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脂质核心。因此,应将LDL-C作为控制血脂异常的主要干预靶点。他汀类药物能明显的降低LDL,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具有最充分的临床研究证据,的调脂药物。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为水溶性,在肝脏中1-2%出现肝酶(ALT、AST)水平升高超过正常值上限3倍,停药后肝酶水平即可下降,机制可能是因该类药物引起肝细胞膜结构改变而导致肝酶的渗漏有关。建议患者在他汀治疗开始后4-8周复查肝功能,如无异常,则逐步调整为6-12个月复查1次;如AST或ALT超过3倍正常上限值,应暂停给药,且仍需每周复查肝功能,直至恢复正常。肝损伤总的不良反应风险依次是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提示降脂效果越强,肝脏毒性也越大。 3.2肌肉毒性:他汀肌毒性的可能机制包括:(1)引起肌细胞线粒体内的辅酶Q10缺乏,细胞代谢紊乱;(2)影响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中多种蛋白转录后修饰或激活。建议在开始他汀治疗前检测肌酸激酶(CK),在服用他汀类药物期间出现肌肉不适或无力症状以及排褐色尿时,应及时监测CK。如果发生或高度怀疑肌炎,应立即停止他汀治疗。服用他汀易发肌病的高风险人群包括:高龄、女性患者;体型瘦小、虚弱者;多系统疾病,如甲减、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特殊状态,如感染、创伤、围术期、强体力劳动;特殊人群,如既往降脂治疗有肌痛或肌痛家族史、有CK升高史;药物因素,如与P450酶抑制剂合用、与其他降脂药物合用、大剂量应用他汀。肌肉毒性(横纹肌溶解、肌病、肌炎、肌痛)发生率依次为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 3.3血糖升高:他汀引发肌细胞、脂肪细胞、胰岛B细胞中的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并增加外周胰岛素抵抗,引起血糖升高。他汀对心血管疾病的总体益处与新发糖尿病风险之比是9:1,他汀类药物对心血管疾病的保护作用远大于新增糖尿病风险。 3.4认知功能改变和神经系统损害:如患者在他汀治疗过程中出现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应做系统性评估,以排除继发原因。如果未发现其他原因,可终止他汀治疗3-6个月,以明确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是否与他汀治疗有关。 3.5肾功异常:严重的肾功能不全是他汀相关性肌病(如横纹肌溶解症)的易患因素之一,同时,他汀所致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又常常与横纹肌溶解导致急性肾小管坏死密切相关。慢性肾脏疾病不是使用他汀的禁忌证。然而,应根据肾功能不全的严重程度调整某些他汀剂量。对于肾小球滤过率30ml/min/1.73m2的患者,辛伐他汀、氟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需减少剂量谨慎使用,而阿托伐他汀和普伐他汀不需调整剂量。 他汀类药物作为目前首选的降脂药,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ASCVD的预防和治疗中。我们在临床应用他汀药物调脂治疗中需根据特定患者的具体病情,结合各他汀药物在药效学、药动学上的特点,选择最合适的药物,以达到安全、经济、有效的合理用药目的。 1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