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喹诺酮类药物比较与药学监护.ppt

发布:2019-04-13约3.65千字共2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喹诺酮类药物的药学监护与比较 抗感染药物专业 2014.11.13 1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进展 2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比较 3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药学监护 4 小结与启示 主要内容 * 喹诺酮类药物的进展 喹诺酮类药物 第一代 (萘啶酸) 第三代 (氧氟沙星等) 第四代 (莫西沙星等) 第二代 (吡哌酸)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比较 抗菌谱 抗菌作用机制 药代动力学特点 PK/PD特征 抗菌谱 第一代 抗菌谱较窄,仅对大肠埃希菌、变性杆菌属、沙门菌属和志贺菌属的部分菌株有抗菌作用。 第二代 对肠杆菌属、铜绿假单胞菌有较好的抗菌作用。 第三代 对肠杆菌属的抗菌活性增强,同时对G+球菌也有抗菌作用,对非典型致病菌也有较好疗效。 第四代 对革兰阳性球菌与厌氧菌作用明显加强,抗革兰阴性杆菌作用与环丙沙星相似,同时对衣原体、支原体、军团菌也有较强作用。 抗菌作用机制 G- :DNA回旋酶 G+ :拓扑异构酶Ⅳ 药代动力学特点 药品分类 药品名称 口服血药浓度达峰时间tmax(h) t1/2(h) 口服生物利用度(%) 表观分布容积(L) 清除部位 第一代 萘啶酸 2 1.5~2 口服吸收差 —— 主要经肾排泄 第二代 吡哌酸 1~2 3.3 口服可部分吸收 —— 58%~68%肾 20%粪便 第三代 诺氟沙星 1~2 3.5 30~40 100 50%肾 30%胆汁、粪便 环丙沙星 1~2 5~6 49~70 307 50%~70%肾 14%粪便 左氧氟沙星 0.8~2.4 5~6 100 119 80%肾 第四代 莫西沙星 1~3 11~15 90 1.7~2.7*(L/kg) 75%肾 25%粪便 加替沙星 1~2 7~14 96 1.5~2.0*(L/kg) 70%肾 5%粪便 浓度依赖性 重要参数:Cmax/MIC及AUC/MIC Cmax/MIC90=5~10,对细菌有杀灭作用 肺炎链球菌:AUC0-24h/MIC90=25~63,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G-杆菌或铜绿假单胞菌:AUC0-24h/MIC100 Ron Dagan , Keith P.Klugman, William A.Craig, et al. JAntimicrob Chemother , 2001 , 47 ( 2) :129-140 . Craig WA. Clin Infect Dis,1998,26(1):1-12. 王智勇,李方.中外健康文摘,2012,9(27):228-229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药学监护 1.胃肠道症状: 表现:恶心、呕吐、上腹部隐痛 机制:喹酸对消化道的化学性刺激所致 排序:发生机率:氟罗沙星曲伐沙星司帕沙星培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氧氟沙星 处理:避免空腹服用喹诺酮类药物 2.中枢神经系统毒性 表现:头痛、头晕、失眠,重症者诱发惊厥、癫痫、精神异常,仅次于胃肠道 机制:竞争抑制γ-氨基丁酸(GABA)与突触后受体的结合 排序:发生机率:氟罗沙星曲伐沙星诺氟沙星司帕沙星环丙沙星依诺沙星氧氟沙星培氟沙星左氧氟沙星 危险因素:老年、肾功能不全、既往有癫痫病史,与茶碱、NSAIDs联用 处理:出现抽搐等立即停药,给予人工辅助呼吸、吸氧,可静脉给予地西泮,甘露醇等对症处理 3.光敏反应 表现:暴露在光照下的皮肤区出现红斑、丘疹、脱屑和小水疱,可发展至非照射部位。 机制:喹诺酮类药物光照后生成的单纯态氧和自由基导致细胞DNA断裂,超螺旋开环。 排序:光毒性强弱:洛美沙星 氟罗沙星司帕沙星 克林沙星 曲伐沙星 依诺沙星 氧氟沙星 环丙沙星 莫西沙星、加替沙星 处理:避光、停药 4.肝损害 表现:肝酶(AST、ALT、ALP)升高 机制:N1位取代基2、4二氟苯基是导致肝毒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排序:对CYP450抑制能力的强弱排序依次为依诺沙星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洛美沙星氧氟沙星氟罗沙星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加替沙星和莫西沙星 预防:及时监测肝功能 5.肾损害 表现:血肌酐轻度升高,严重的可引起结晶尿 机制:喹诺酮类药物结构中有羧基,在中性和碱性尿液中溶解性差,容易在肾小管中形成结晶 预防:最好保持每日尿量15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