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以来国内精神分析理论下张爱玲应用研究评述.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八十年代以来国内精神分析理论下的张爱玲研究评述
【摘要】:作为一位在现代文学史上有独特价值的女作家。张爱玲在很多层面上都受到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20世纪以来我国对张爱玲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由冷及热的发展过程, 并在80年代逐步升温。本文拟对80年代以来国内精神分析理论在张爱玲研究中的运用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细致的梳理、归纳和评析, 寻出一条清晰的研究脉络, 考察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以求开拓出新的研究空间。
【关键词】: 精神分析理论 张爱玲 80年代中期述评
20 世纪西方世界中,弗洛伊德的名字就像一个幽灵,他的怪影渗透了整个时代精神文化的许多领域。五四运动时,该理论进入中国,并对中国文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对众多人文学者认知与研究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女作家张爱玲的早期小说中就明显地呈现出精神分析学的基调。细读张爱玲的作品, 不难发现她对西方现代文学的吸收和借鉴是多方面的, 其中最明显的是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自觉运用。运用精神分析学说表现人的潜意识, 早在二十年代创造社诸作家们如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陶晶孙、叶灵凤等就已经开始尝试。但是, 在现代文学史上运用精神分析理论进行创作实践的真正集大成者是张爱玲。[①]
张爱玲是20 世纪40 年代上海文坛引人注目的女作家, 她的小说中充斥的是对世俗人生, 日常生活的描摹, 她的作品的突出特点是对世事人生的深刻体察以及对人物心理刻画的细致入微, 她笔下流露出的是冷静的现实, 是人与人之间复杂微妙关系的揭示, 没有温情的粉饰, 只有理想迁就于现实的悲凉。她的这种创作风格, 不仅源于她个人的成长经历以及旧小说的影响, 同时也受到西方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 在《童言无忌》、《我看苏青》弗氏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张爱玲小说的精神分析特征, 虽然1943 年以后发表的小说弗洛伊德的痕迹淡了一些,但精神分析理论对她思想的渗透、濡染以及对她创作上的潜在影响一直没有消除, 除了《连环套》、《花凋》、《鸿鸾喜》外,《红玫瑰与白玫瑰》、《十八春》、《色戒》等都有突出的表现。诚如著名张爱玲研究学者司马新所说:“把张爱玲称为当代中国第一位心理小说家并不为过。”[②]
一、研究成果概述
为了较系统地掌握我国在英国小说方面的研究现状,笔者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kns50/Navigator.aspx?ID=1)进行了检索与查阅。据不完全统计,在1980-2010期间,我国在各级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有关精神分析与张爱玲研究的论文大约有45篇,按照研究的着眼点不同,我们可以从精神分析理论下的作家研究上和作品研究两个角度来进行分类:
1、作家研究。
即,作家创作论。主要从作家所受的弗洛伊德的影响来探讨张爱玲的创作观。
精神分析学说是由维也纳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创立,其核心内容为洞悉人性和人精神活动的深层内容,以分析人的心灵为中心,但是他的巨大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心理学领域,而是试图把精神分析学说运用于分析各种形态的人类活动,其中也包括对文学创作和文学作品的分析,细读张爱玲的作品, 我们会发现张爱玲早期的人生经验和文学创作,都明显地呈现出精神分析学说的基调。其主要人物的一切思想和行动,处处都为情欲所主宰,似乎他们的生存是专为情欲的。这种自觉的文学创作源于张爱玲独特的家庭环境、人文素养、人生感悟和创作氛围,同时也是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自觉运用。因而结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来分析张爱玲及其小说创作是一个很典型的研究角度。主要都是通过分析张爱玲的作品中人物所具有的潜意识、无意识、变态心理的刻画、厄莱克特拉情结、性欲等层面,分析了张爱玲小说呈现的或深或浅的精神分析色调,从而指出张爱玲从一个全新角度体验人生,透视社会,并将精神分析手法在作品中加以借鉴和运用,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经验。
主要论文有:黄力黎:从拉康的视角解读张爱玲(南方论刊 2008年第5期),陈晖:张爱玲小说创作对弗洛伊德学说的诠释(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张玉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张爱玲创作的影响(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3年 第1 期),李妍妍: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张爱玲女性形象创作的影响(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年8 月),成秀萍:欲望中的沉浮和挣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在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映射(江苏大学学报2004 年7 月 第4 期),叶迭生:张爱玲小说与潜意识(社科纵横2008 年12 月),徐洁莹:从精神分析视野看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安徽文学2009年第3期),刘倩:从精神分析学看张爱玲小说的心理刻画(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月第25卷第1期),韩燕红: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与张爱玲的期待视野(河北工程大学学报 2007年6月 第24卷 第2期 ),曹旻: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张爱玲的影响 (湖南学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