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
------以《吾国与吾民》黄嘉德汉译版为例
摘要:本文对几位知名语言学家的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作了大概分析,并提出了自己对现代汉语形容词分类的研究。本人认为形容词的分类一定要结合语义和语法功能,并根据两个标准,对形容词所在的语句进行综合分析。文中把现代汉语形容词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类,并作了大量比较分析。第二部分本人对现代汉语形容词的的语义功能和语法功能作了细致的分析和举例。从语义的角度,形容词主要起抽象表述、状态描写、程度区分、感情表达、施事陈述和未来驱动的作用。从句法功能的角度,本人详述了形容词作定语和谓语的主要功能。第三部分本人选取了形容词的三个特殊现象作具体分析。
关键词:语义功能 语法功能 状态描述 程度区分 形容词叠词
第一部分 前人对形容词的定义及分类的论述
(一)马建忠先生在《马氏文通》对形容词的论述
马建忠先生在《马氏文通》里把形容词定义为能惟妙惟肖地描绘事物的实字。《文通》中把形容词定名为“静字”,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形容词实为“静字”中的“象静”一类。他认为,客观世界的事物都存在着差别,而形容词承载着细致描绘这些差别的功能。
在《文通》的实字卷里,马建忠先生讨论了文言文中形容词的构词方式主要有三类:
名词(字)、代词(字)、动词(字)、副词(字)作状语形容词(放在名词前)
同义语素构成的复合式形容词,如圣明、辛勤、端庄等;
有反义语素构成的复合式形容词,如安危、奸贤、公私等。
尽管一个世纪以来部分学者指责此书以文言文为研究对象,不能作为现代汉语的语法书,同时还批评它机械模仿西方语法,但《文通》作为中外文化产物,它的研究价值和开创之功是不可否认的。
(二)黎锦熙先生在《新著国语文法》对形容词的论述
新中国第一部白话文语法著作是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1924年),在此书中黎锦熙先生给形容词下的定义是“用来区别事物之形态、性质、数量、地位的,所以必附加于名词之上”。因此,黎先生根据其定义(意义)把形容词细分为形状形容词、数量形容词、指示形容词和疑问形容词四大类。但根据后人在诸多语法书中对现代汉语形容词的定义和学术研究著作中,黎先生所谓的四类形容词只有描述实体事物的性状、形状、程度的性状形容词才是严格意义上的形容词。
在《文法》中,黎锦熙先生有两个重要的理论被后人所引用、学习和研究。其一是形容词作修饰语是否需要添加“的”字。黎先生认为是否需要添加“的”字的原因和规律主要有四个 :
一,习惯熟语具有结构凝固性,所以不必添加“的”字;
二,根据表达情况,以句子的整洁、调节和流利为标准和要求决定添或不添;
三,一个句子的附加成分太多,即由多层定语时,则有必要添加“的”字;
四,从语义表达的角度,由词句的意思决定添与不添。
其二,黎先生还揭示了汉语与英语形容词的一个重要区别,即英语的形容词只能做定语,而汉语的形容词可做定语、状语、补语和谓语,在书中这些形容词被称为“用作述语的形容词”。
黎锦熙先生的《文法》仍带有“模仿”马建忠先生《马氏文通》和西方先进语法著作的痕迹,但其中对现代汉语形容词极有个人见解的看法和理论创新点成为后来学者研究学习的对象。
(三)二十世纪中期关于形容词的论述
二十世纪中期我国四大语言学名家:吕叔湘、王力、高名凯和朱德熙。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中国》《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这个概念。他认为有些形容词充当句中的谓语,已经不具备形容词的一般特征,应另外归为一类,即“非谓形容词”。这类词一般不直接以定语的形式出现在句中,并且一般不加“的”,如《吾》书中首要、上好、新式等词。事实证明,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非谓形容词的数量和应用正逐日上升。所以,吕先生对“非谓形容词”这个概念的提出是极有远见的。
朱德熙先生在《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 : 形容词的性质范畴和状态范畴》中明确根据形容词的语法功能把形容词分为形容词(表示性质)、状态词(表示状态)和区别词(区别其他事物的属性)。其中区别词不同于形容词和状态词,语法功能单一,只能作定语,或与“的”字连接组合。
第二部分 本人对形容词定义和分类的分析和研究
(一)对前人研究的分析
汉语形容词研究在经历从文言文到白话文研究的转变之后,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研究、探讨和创新,学者们对现代汉语形容词的发展已基本趋于稳定,许多学者对形容词系统内部的研究和挖掘已逐步发展扩大到对现代汉语形容词与外语形容词的比较和翻译研究中,同时由于时代发展的需要,人们对个别形容词或某一类形容词的灵活应用的研究也逐步增多,未来五十年,人们对现代汉语形容词的研究将更加专业、细致、深刻、全面和系统。
马建忠先生在《文通》中给形容词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