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第10章国民收入核算.ppt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讲授内容;宏观经济学体系
;第十章国民收入核算[National Income Accounting];本章教学要点;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概论一、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三个角度;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二、宏观经济学的经济指标;三.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宏观经济学也是以理性人,市场机制等经济学前提为基础方法论,与微观经济学一致。
宏观经济学以微观经济学为前提,讨论如何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
宏观中也有个量分析、总利润、投资成本;凯恩斯经济学缺少微观基础,如何从非均衡来分析个量。
微观经济学缺少相一致的宏观学说,运用均衡的方法来分析总量。新古典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理论试图和微观理论保持一致。;研究方法——总量分析方法
三个市场的划分;
行为主体的划分;
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
中心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表达理论的四种方式
语言、表格、图形、模型;四、宏观经济鸟瞰 产品市场 ;第二节 国民收入核算指标体系一、国内生产总值;2.GDP属性;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几个相关问题;销售给本国企业的原材料的市场价值。
销售给外国企业的原材料的市场价值。
股票买卖的价格。
支付给证券经纪人的佣金。
银行助学贷款的利息。
私人向贫困大学生的捐赠。
妻子从事的家务劳动。
保姆从事的家务劳动。;4.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5.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例题分析:;:
(1)根据定义,GDP为当年所有最终产品的总价值,中间产品不计入在内,最终产品分为被消费者消费掉的和被企业以存货形式保存的,故由定义可知:
GDP=1.9+4+0.5+2.1+0.8=9.3
(2)用生产法计算GDP,即考虑所有企业的资产增值的总和。于是:
GDP=Σ(企业当年生产总值–企业原料采购总值)
=(1.9–1.8)+(4+1.8–1.5)+(0.5+1.5–1.2)+(2.1+1.2–1)+(1+0.8–0)=9.3;国内生产总值与福利;第三节 国民收入核算的两种方法一、支出法;支出法中最终产品的构成; B.总投资; 主要概念:; C. 政府支出(G); D.净出口(X-M); 二、收入法(按要素回报);项目;收入法(按要素回报);例题分析:;(3)用支出法计算GDP,我们知道,GDP=C+I+G+NX
显然,这里有,G=NX=0。又因为,企业投资=当年新增固
定资产投资+新增存货投资+本年度重置投资,本题中当年新
增固定资产投资和重置投资都等于0,所以投资仅限于存货投
资,所以:
I=存货投资=4+0.5+2.1+0.8=7.4
GDP=C+I=1.9+7.4=9.3
(4)用收入法计算GDP,有: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等。在本题中,我们可以把存货看成企业的利润,把销售资金看成企业的工资,其他项目没有。经过这样的处理,我们可以得到:
GDP=(各企业工资)+(各企业利润)
=(1.9–1.8)+(1.8–1.5)+(1.5–1.2)+(1.2–1)+(1–0)+4+0.5+2.1+0.8=9.3
;第四节、国内生产总值收入核算 中的五个总量;例题;第五节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一、两部门经济的恒等关系;;居民户;总支出=消费+投资
= C + I
总收入=消费+储蓄
= C + S
恒等关系:C + I = C + S
I = S;二、三部门经济的恒等关系;居民户;总支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
= C + I + G
总收入=消费+储蓄+政府税收
= C + S + T
恒等关系:
I + G = S + T
或 I = S + (T - G)
投资 =私人储蓄+ 政府储蓄;三、四部门经济的恒等关系;居民户;总支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
= C + I + G + X–M
总收入=消费+储蓄+政府税收+对外转移支付
= C + S + T + Kr
恒等关系:
I + G + (X-M) = S + T + Kr
或 I =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