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经信委政风行风综合评议报告.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市经信委政风行风综合评议报告
根据市纠风办《关于开展2010年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我们第一小组3名代表本着认真负责、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市经信委近年来政风行风建设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调查了解。1个多月来,我们听取了市经信委主要领导、行评专班关于政风行风建设和行评工作的情况介绍,查阅了有关文件、资料,分别召开了不同类型的座谈会4次,到重点工业企业、工业园区开展了调研,进行了访谈、查看了委目标管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文件。经过本组代表认真讨论,现对武汉市经信委政风行风建设综合评议如下:
一、对市经信委工作和政风行风建设的基本评价
(一)市经信委工作基本情况
市经信委是市政府主管全市工业经济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监测、分析和调节全市工业经济运行;拟定工业、通信等行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提出工业和信息化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方向的意见;推进远城区新型工业化和都市工业园建设;促进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等主要职责。近几年来,市经信委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工业强市的战略决策,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抢抓中部崛起、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发展机遇,为全市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是科学制定和组织实施产业发展规划。坚持把转变发展方式贯穿于制定规划的工作始终,在指导思想上实现从快字优先向好字当头转变,引导产业科学发展。先后制订和组织实施了《武汉工业产业链(企业群)发展规划纲要》、《武汉市都市工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武汉市远城区工业产业发展规划》、《武汉市远城区工业空间发展规划》等多项规划。
二是保障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近几年来,积极把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变化,加强工业经济调研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建议,给市领导当好参谋 。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经济规模与效益迈上新台阶,工业成为支撑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全部工业增加值预计由2005年的852.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000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工业效益稳步攀升。
三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全面落实产业振兴计划,促进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壮大。每年对亿元以上的重大工业投资和技术改造项目、市级重大项目及1000万元以上的再建技改项目进行扶持、引导和指导,组织实施20项重点创新项目,跟踪服务50多户技术创新重点企业,支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每年为2000多户中小企业开展信息技术服务,以信息化示范项目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
四是统筹城乡工业发展布局。以打造千亿板块百亿园区为目标,制定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支持远城区工业园区引进产业龙头项目和全市支柱产业配套项目,促进产业集聚,推动远城区加快形成以工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承接工业经济战略转移。工业产业布局由低、小、散快步向园区化、集群化方向转变。
五是推进全民创业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实施三年千户、小进规的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积极开展创业扶持工作,协调设立市级全民创业专项资金5000万元,区级专项资金1.4亿元,在全市挂牌成立15个全民创业示范基地,建立健全全民创业服务平台,在国内首创中小企业服务超市,为中小企业和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技术指导、融资担保和法律咨询等一站式服务。
(二)对市经信委政风行风建设的基本评价
1、领导重视,措施得力,狠抓落实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行动迅速。在行评工作中,市经信委成立了以党组书记、主任为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处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行评领导小组,组建了行评工作专班,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先后2次召开主任办公会、6次召开行评领导小组会专题研究,明确了工作目标、方法步骤和具体要求。二是广泛动员,宣传到位。委领导小组精心组织,层层动员,全面发动。市经信委实行市、区联动抓宣传教育,提高经信委系统干部职工对行评工作的认识。将今年行评工作的有关文件、领导讲话通过机关办公网,发到每一位干部职工,以个人自学和集中讨论的方式,深入学习和领会行评精神。同时,建立市区联动机制,通过网站向各区经信局(经发局)提供学习资料,指导开展工作,并在各区之间组织横向交流,推进行评的开展。三是坚持开门办行评,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在市经信委政务网专门开设了政风行风评议专栏,并公布行风热线联系,在《长江日报》公布政风行风建设公开承诺,在机关办公大厅设置政风行风评议征求意见箱。召开企业代表、创业者代表和基层单位负责人三个不同对象的座谈会,请进门征求意见;成立11个下访工作组,由委领导带队到各区企业和基层单位,上门征求意见和建议。同时,还邀请武汉电视台、长江日报、武汉晚报、武汉晨报、楚天都市报、长江网等多家新闻媒体,加强对行评工作的宣传和监督;编发12期《行评简报》,接受行评代表的监督。四是深入自查自纠,广泛征求意见。在开展行评工作中,市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