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量化宽松政策影响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日本量化宽松政策影响分析
国研网宏观经济研究部编撰
摘要:2013年4月,日本央行在其例行召开的货币政策会议上决定,用两年左右时间实现2013年初提出的2%的新通胀目标,用基础货币量取代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作为央行货币市场操作的主体目标,两年内将基础货币量扩大一倍,同时扩大购买更长期限的国债和风险资产,以刺激长期低迷的经济。本文撷取部分专家观点,总结了此次日本量化宽松政策的主要内容,并对本轮日本激进性货币政策对中国及全球经济的主要影响进行了分析。
一、日本推出激进性货币政策
2013年4月1日,日本央行宣称要在两年内投入1.4万亿美元,两年内将基础货币量扩大一倍,2014年底达到270万亿日元(约合2.83万亿美元)。从而力争在2016年之前实现2%的通胀目标。4月4日,日本政府再出新举措,宣布用基础货币量取代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作为央行货币市场操作的主体目标,同时,将更长期限的国债纳入收购对象以压低长期利率,并扩大购买风险资产,以每月购买7万亿日元的开放式QE,预计2013年将向银行系统注入超额准备金7000亿美元,并向债市购买日本政府债券4000亿美元。
汇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 屈宏斌 日本央行这一货币政策“机制调整”旨在通过扁平化收益率曲线、降低风险贴水以达到两年内摆脱通缩实现2%通胀的目标。但是,2001年-2006年间日本央行将基础货币从70万亿日元扩大到110万亿日元却并未加快货币周转率、提高通胀。更值得关注的是,过去20年日本央行悄无声息地对亚洲地区施加了强大影响力。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央行的政策宽松就推动了亚洲债务泡沫的膨胀。尽管1994年以后美联储开始加息,这一影响仍在持续。本世纪初,数量宽松带动日元套利交易对于亚洲地区资产负债表修复以及经济复苏起到了一定作用。如果亚洲新兴经济体对日央行新一轮宽松政策的溢出效应坐视不管,显然要冒经济过热、通胀上升以及资产泡沫的风险。
中国社科院日本所经济研究室主任 张季风 从理论上讲,日本量化宽松政策形成合力,将对日本经济产生短期正向效应,人们或有望看到日本经济在2013年呈现大回升势头,实现2.5%至2.6%的增长。但是这种势头能否持续还存在很大疑问,我个人认为2014年日本经济增速将再次回落到1%甚至1%以下。之所以不看好日本新政的长期效应,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深层次结构问题令日本当局拉动投资与消费的前景蒙上一层阴影,企业空心化束缚投资空间,人口老龄化则制约消费能力。这些问题不解决,仅靠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带来的短期繁荣势必不能持久;其次,激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实施必然要付出代价,特别是对于债务水平已高达GDP200%的日本来说尤其如此。10多万亿日元的财政刺激令其长期债务雪球越滚越大,而日央行长短通吃的购债计划客观上亦纵容政府发债,这些都会令其长期债务风险步步攀升。一旦通胀预期形成,日央行调整关键利率的时点也将临近,届时如何应对巨额债务规模与长期利率上升的双重压迫将成为日本政府面临的挑战,如若处理不当则不排除出现类似希腊等国的财政崩盘风险;再次,日元贬值亦是双刃剑,对于能源和资源长期依赖进口的日本来说,弱日元在提高日本出口竞争力的同时,也会推升其国内原料和能源价格,从而迫使企业外迁,令已然严重的产业空心化问题雪上加霜。
摩根大通驻东京策略分析师 杰斯珀·科尔(Jesper Koll) 日本目前维持超低利率,将让一些已经失去发展动力仍保持在不死不活的状态中。当前,日本产出市场的竞争力,均未恢复昔日的活力和强劲。与此同时,日元涨势已经脱离了经济基本面,对日元升值造成的经济风险感到担忧。值得一提的是,雷曼兄弟宣布倒闭厚,韩元不断贬值,这给日本电子行业带来了重创。更深层次的问题是,货币宽松政策或将冻结日本当前的产业结构。众所周知,于1990年破裂的日本经济泡沫催生出一系列经济扭曲,而这些扭曲又催生出诸多不正当投资(malinvestments)。所谓“不正当投资”指的是,受信贷驱使的真正资本投资因信贷泡沫破裂而蒙受损失。要知道,泡沫期间,各行各业在泡沫的驱使下会对需求的增加快速回应,因此催生出超额的产能。当泡沫破裂之后,这些超额的产能,要经过长时间的调整,才能恢复泡沫前的水平,而这种调整势必会催生出新的产业结构。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经济研究总监 刘利刚 日本央行4月4日决定推出新的货币宽松措施,试图在两年之内使其货币基数翻一番,通胀达到2%,以刺激长期低迷的经济。从货币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利率与货币供应量有着天然的负相关关系,这样的一种联系也会在一定条件下失效,这是因为利率不可能为负值,因此央行的宽松存在着一定的上限。但从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改变政策目标的举动来看,由于利率水平已经极低,日本央行开始转换跑道。当然,过度的量化宽松会带来通胀的上升,并带来国债收益率水平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