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困惑及对策.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职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困惑及对策摘要:中职《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是计算机专业一门主干课程,但在现今计算机网络教学中,存在学生对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认知模糊不清的情况,对计算机网络的了解仅停留在物理层。本文从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角度出发,提倡突破两个主要难题,轻松解决对中职学生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构建。
关键词:中职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构建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计算机网络由多个互连的计算机结点组成,结点之间要不断地交换数据和控制信息,要做到有条不紊地交换数据,每个结点就必须遵守一整套合理而严谨的结构化管理体系.计算机网络就是按照高度结构化设计方法采用功能分层原理来实现的。按照国际规定: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以层次方式来进行组织,这些层次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各层之间相互独立,即不需要知道低层的结构,只要知道通过层间接口所提供的服务。
中职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网络基础》这门课程,来掌握组建局域网和连接Internet的关键技术,培养学生初步具备局域网设计、组建及网络应用的能力,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多年的教学积累和对已学习本门课程学生的调查,发现在许多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开设完后,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相关知识并不能很好掌握。
1 困惑存在于
1.1 教师对学生的网络学习要求不明确。
对于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生,要求他们毕业后,能够独立排除单机及简单的网络故障,能进行小型网络(如网吧内网络)的维护工作。很多网络教师将网络维护工作停留在物理层上,只要求学生会接网线,会使用集线器将网络连通,但学生对整个网络的体系结构还是一片模糊;殊不知,按这样的要求教授学生,教出来的是只会换网线,找找网卡故障的“打工匠”,若遇到更深层次的如网络安全问题,他们根本就无从下手。
1.2 教师对教材处理不够灵活。
现今大多网络教材,都是以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为思路进行教材编写。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七层分层结构时就会一头雾水,明明两台计算机之间仅用一根数据线进行通信,为什么要将这根线分成七层呢?对于这样的疑问,若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学生就会失去对网络基础课程学习的信心和勇气。但问题在于,学生从来没接触过网络,教师对他们解释说:分层是为了让复杂的网络简单化,让每一层的设备单独管理好自己的事情,帮助人们更好的了解网络工作原理,这些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也太抽象了。所以,必须对教材灵活处理,以学生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来化解当中的矛盾。
1.3 教师未根据学生现实情况对症下药。
中职学生相对大学生来说,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还有对专业知识的积累都不如大学生,他们不可能很好地理解协议、服务等概念;对于为什么要分层,这些抽象问题更是不知所云,但是要想解决复杂网络故障,又必须要求他们要对网络的体系结构有整体了解,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中职生形象思维比逻辑思维要强的特点,从实际生活出发,从实实在在看得到摸得到的网线连接开始。
对于网络体系结构的构建,不是一触而就的事情,对于中职生,我们不能像教授大学生一样,直接将网络的七层结构硬生生的摆在他们面前,应从实际生活出发,一层层地进行网络结构的引入。教师可以以下两个网络教学难题为突跛口,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基础,一次次实验,一步步深入,帮助中职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网络知识结构体系。
2 第一个难题:建立学生对于直连机、局域网、广域网的概念体系
教师从最简单的两机直连开始,通过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通过实验给学生创造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的条件。
2.1 从两机直连开始
在学习网络的初始,我们就会介绍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即将计算机连在一起,实现资源的共享。对于这些抽像的讲解,我们可以让学生做两机直连的实验,将两台计算机用网线进行互连,通过使用PING命令,检测机器是否直连成功;并让学生以对等网的方式实现网络的文件共享,将其他机子上的视频文件直接通过网络下载到本地硬盘,直观感受网络的便捷。激发学生对网络课程的学习兴趣。
2.2 从两机直连引申到三台机的连接,引出集线器和交换机:
1、教师给出生活现象:学生成功接好两机直连的简单对等网后,师可提出,若要在网络中再加入一台机,构成三机互连应如何做?
2、学生发现问题:两台机直连,是网卡接网卡,那么第三台机要接到哪个RJ-45接口去呢?没地方接了。
3、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这时,是老师引入集线器和交换机的最好时机,可以告诉学生,要实现三机连接,就要借助集线器和交换机上的RJ-45接口,并指明集线器和交换机的区别:集线器只是简单的互连,连在此设备上的机器会相互争用网络带宽;而交换机互连时,会给每一对通信机器提供同样的带宽,各对通信机之间相对独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