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英语翻译理论概述.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翻译—— 理论与实践;第六章:文化与翻译;第一章: 翻译理论概述;直译与意译;;;;;;;;;;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
花钱如流水
挥金如土
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
给我自由或者给我死亡
不自由,毋宁死
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一石二鸟
一箭双雕/一举两得;归化与异化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1.佛经翻译;;
;;;;;法显;;鸠摩罗什( 344 ~ 413 年)与真谛(499—569)、玄奘(602~664)、不空(705—774))齐名称四大佛经翻译家;; 唐宋时期
主译为本国僧人为多
且都精通梵汉
深晓佛理译经计划性强
节译少全译多
译场制度完备
所译佛经忠实原著。
四大佛经翻译家有两人玄奘和不空出自唐代
玄 奘
他是公认的佛经翻译大师。他亲自去印度取经,带回经书600余卷,其中一半以上由他译出。他主张以”信“为本兼顾其它的翻译思想。;汉魏至隋唐期间??著佛教文化的广泛渗入为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数万条词语在汉语词汇中留下了浓厚的佛教文化气息使汉语中的成语、词汇更加的丰富、五彩斑斓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常用词语都有近五百条。比如:现在、如实、实际、真谛、单位、迷信、无常、净土、慈悲、相对、如是、上乘、有缘、化身、忏悔、生老病死、菩萨心肠、大千世界、不可思议、一丝不挂、芸芸众生、想入非非、三心二意、在劫难逃、万劫不复、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执迷不悟、恍然大悟、当头棒喝、走火入魔、十八层地狱、十八罗汉、十恶不赦等等。虽然我们可能不懂佛法但确实已经潜移默化受到了佛法的熏陶;;“一厢情愿”亦作一相情愿源自佛教《百喻经》。说的是一个愚人爱上了公主,害了单相思的故事。后被广泛运用,多泛指单方面的愿望和计划。
“醍醐灌顶”出自佛教。“醍醐”是从牛乳中提炼的精华,比喻佛法的最高境界;“灌顶”是佛教密宗的一种形式,《大日经疏》言,以甘露法水灌佛子之顶,令佛种永不断故。现比喻恍然大悟茅,塞顿开之愉悦。
“痴心妄想”来源于佛教:痴是佛教所说的三毒之一。三毒指贪、嗔、痴。痴又作无明讲,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佛教认为正因为有痴心、妄心、贪心,所以众生才会有痛苦产生。现形容一个人不切实际的想法。;;Seven Deadly Sins;;2.明清交替时期的科技翻译;;南怀仁;;3.清末民初的文学和科技翻译;;;
;
; 傅 雷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临画,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钱钟书和杨绛:化境;(二)西方翻译史; 第五次高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翻译活动。翻译不再只限于宗教和文学领域,而是迅速地深入到科技,教育,艺术,商业,旅游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翻译不再只由少数学者独领风骚,而成为一门吸引人的职业,众多受过专门训练的翻译工作者为人类语言文化的交流辛勤地工作。人们不仅对翻译科学,翻译艺术,翻译技巧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而且发展了机器翻译,利用人工智能协助交际,翻译在西方文明的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Eugene A. Nida (November 11, 1914 – August 25, 2011) (American translation theorist who developed the dynamic-equivalence Bible-translation theory):
Translation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所谓翻译,是指在译语中用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首先要达到词义对等,其次是达到文体对等。;;第一章: 翻译理论概述; 1792年,英国学者A.F. Tytler(泰特勒)提出了翻译三原则: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as that of the original.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