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课堂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整体课堂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刘正荣
阅读提示:
1、请课题组各位老师结合下面的文字介绍进行理解,但请不要拘泥于下面的文字范围。
2、在探索“平行课堂”创建过程中,应重点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方法,而不应受现有的教学方法干扰。
3、结合下面的内容,思考自己对创建“平行课堂”的理解,形成自己的“平行课堂的创建策略”,完成3000字以上的创建平行课堂策略设计。完成时间:2013年8月30日。
《中小学整体课堂管理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作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课题“研训一体教师专业化成长研究”的子课题,在其研究过程中初步完成了课题的前期理论设计。为推进该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并取得实际运用的策略和方法,课题被列入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为帮助课题组全体成员进一步理解本课题,特就本课题中的有关概念、定义、范围作以下说明。
一、整体课堂管理模式的概念与特点
1、整体课堂管理模式的概念
整体课堂管理模式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课堂管理的方式,突出课堂合作探究学习,创建平行课堂,把教学的有效性和德育的实效性有机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向着空间立体发展,从而实现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以人为本”的生态教育模式。
也就是说,本课题所研究的“整体课堂管理模式”,是指中小学教师,在通过课堂教学达到和完成教育任务并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通过实施一定的管理行为,来完成预先设定的目标。是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管理其课堂教学整个过程,通过管理其全部行为,使之规范、科学,从而达到教育效益最大化的方法和策略。
(1)本课题所研究的整体课堂管理模式,是在上面内容之基础上的各种教育行为规范性和科学性策略(操作方法)研究。具体包括5个内容:(规范性和科学性)的课堂研究方法;(规范性和科学性)的课堂设计(备课)方法;(规范性和科学性)的课堂生成(上课)方法;(规范性和科学性)的课堂评估方法;(规范性和科学性)的课堂升华(实践经验基础之上的再研究)方法。
(2)本课题的指导思想是期望通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来实现学生全面成长。该课题的实质是构建一条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路线图,重点解决“创建平行课堂”的模式和方法问题。力争通过本课题的研训活动,让更多的一线教师步入“教育家”行列。
2、整体课堂管理模式的特点
整体课堂管理模式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同步性。学校的基本任务是帮助学生实现社会化,教育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学会生存,发展个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忽视学科德育渗透,这就和“坚持德育为先”国家教育发展战略有差距。因此,整体课堂管理模式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完整准确地把握新课改的要求,注重教学和德育的同步,把教学的有效性和德育的实效性结合起来,实现教学目标和德育目标的统一。把课堂变成教师和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交汇之处,让课堂不但成为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场所,更作为对其人生预演的地方。
(2)一致性。“以人为本”中的“人”,不仅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以前我们提倡关注学生,现在更要关注教师的成长,因为缺少教师的成长,学生的成长是受局限的。如果教师仅仅把上课当成“职业奉献”,而忽视了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自我成长这一根本需求,就很难激发其课堂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整体课堂管理模式要求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而非仅仅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平行性。整体课堂管理模式的核心是创建平行课堂,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来实现学生的全面成长。整体课堂管理模式中的“平行”包括以下含义:
一是课堂主体地位平行。整体课堂管理模式明确了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课堂教学不是以学生为唯一主体,也不是一个以教师和学生为双主体的线型结构,而是一个教师、学生、班集体三主体的立体结构,是教师、学生个体和班级集体这3个主体以教学目标为中心的协同运作,这三个主体只是所处的位置不同,但其地位是平等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居于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最高层面上;在基础层面上在中间层面上,班级集体既是教学的对象,也是对班级成员实施教育的主体,发挥着主力作用。
三是课堂管理行为平行。整体课堂管理模式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教、学、研平行推进,突出合作研究型学习特点。即在完成具体教学时,都必须经历“课堂研究、课堂设计、课堂管理、课堂评估、课堂升华”五个步骤。教师通过管理自己的课堂研究行为,整合其课堂资源,找到符合自身特质和适合学生发展的最优方案;教师通过管理自己的课堂设计行为,描绘出课堂蓝图,形成实现“有效教学、实效德育、教师发展、学生成长”四维目标的具体策略和方案;教师通过管理自己的课堂创建行为,生成平行课堂,完成课堂设计方案中确定的各项任务;教师通过管理自己的课堂评估行为,寻找本堂课教学中的差距和不足,为其下次课堂创建积累资源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