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三章 主要工程施工方案.doc

发布:2016-12-27约2.78万字共6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章 主要工程施工方案 第一节 施工测量 ★ 采用三角导线传递法建立场内平面测量控制网; ★ 采用三等水准测量标准建立场内水准高程系统 ★ 采用光学经纬仪进行轴线测量和垂直度控制,水准仪进行现场标高控制及沉降观测; 一、平面测量控制网的建立 1、根据甲方提供的红线及现场建筑总平面图,采用三角导线传递法建立场内平面测量控制网,控制网至少设三个稳定的场内一级控制桩,由一级控制桩引测建筑物轴线控制点。 2、建筑物垂直度采用经纬仪进行控制,根据平面测量控制网和建筑物的平面特征,在楼层平面上每层预留6个孔洞。并在这些洞的正下方零米标高处埋设控制桩,桩上刻“+”字线。准确定出“+”字线的位置,第二层及以上各层以这些“+”字线为基准点采用经纬仪进行轴线传递。 3、测量仪器及测量工具采用光学经纬仪、普通水准仪、钢卷尺等。测量工作由专门的测量小组完成。 4、场内设四个平面测量控制 桩,其位置必须设在通视良好, 不易破坏的地方,尽量避开施工 道路及材料堆场。按图3-1方 法埋设,防止人为破坏。 5、轴线传递先用经纬仪将控制点位引到施工楼层,再根据建筑物平面轴线的相对关系放出各轴线,依据轴线放出细部线。在轴线传递过程中,技术负责人必须进行技术复核,做好复核记录。 二、水准点的建立及高程传递 1、根据甲方提供的水准点用水准仪以三等水准测量标准建立场内水准高程系统,施工现场必须要设两个以上的永久性水准点,在沉降观测及高程测量时必须闭合或进行附合检测,并进行闭合差或附合差分配。 2、建筑物标高控制及高程传递 根据场内的水准高程控制系统,在建筑物楼梯处柱或外墙角柱上引测一个标高为+0.500的水准点,以上各层的标高就可用钢卷尺往上量测。引测点至少要有两个以上,量测时,必须 反复校核。 3、建筑物室内标高控制采用在 内墙弹出50cm线的方法,控制好平 整度。 4、高程传递时,应反复校核,并作好记录。 5、场内水准点具体埋设法如图3-2。该水准点为场内永久性水准点,作为本工程高程控制及竣工后沉降观测的依据。 三、沉降观测 1、沉降观测点布置在建筑物外围柱上,标高均设在零米标高附近,并编上各点位号。沉降观测点图3-3要求进行埋设,埋设时必须考虑到外装饰层的厚度,避免外装饰后将原沉降观测点埋掉的现象发生。 2、水准点至少两个,设置在距建筑物30m~80m稳定、可靠的土层内;观测点稳定即开始观测,以后每层一次直至完工。完工当年每3个月测一次共四次,第二年每6个月观测一次共二次,第三年后每年观测一次直至稳定。建筑物沉降观测点按设计要求进行埋设。如沉降有异常变化立即通知监理及设计院,加大观测密度。认真作好沉降观测记录,并绘制出建筑物沉降曲线。 3、沉降观测记录必须及时送交监理。并保留观察点,以便于工程竣工后甲方委托单位继续观测及本单位回访观测。 第二节 钻孔灌注桩 一、桩基概况 本工程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配方库、梗处理、主厂房、附房桩径(600,储丝房桩径(800。桩身砼C30,承台砼C35。 二、施工顺序 按照施工计划,配备8台YZ-500型号正循环钻机同时施工。分别布置在主厂房、附房、配方库、储丝房四个施工区,从南向北方向顺序依次施工,平行流水作业,以便更好的发挥钻桩机械和施工人员的工作效率。 三、施工方法 (1)施工准备 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 (2)桩位的测量放样 根据放出的轴线位置和施工图中尺寸,采用极坐标法及支导线法进行放样,并埋设临时性标志。 (3)护筒埋设 根据设计桩径为60cm、80cm,80cm、100cm,护筒埋设深度为1.5m。 (4)泥浆配制与输送 场地内根据钻孔位置设泥浆池,在泥浆池中配制泥浆并用泥浆泵输送至钻孔内。所用粘土要求塑性指数ιp>25,含砂率小于4%,泥浆重度γ=11.0~12.5kN/m3。 (5)钻孔 采用YZ-500型号正循环钻机钻孔,选用60cm、80cm钻头。根据不同的土层选用不同的速度,一般控制在4~6m/h范围内。 (6)清孔 根据正循环钻机的特点,当钻孔达到设计深度后停止钻进,此时稍提钻杆,使钻头距孔底10-20cm处空转,并保持泥浆正常循环,将相比密度为1.05-1.10不含杂质的新浆注入桩孔,反钻孔内悬浮较多的钻渣泥浆置换出孔外。清孔后孔渣厚度应小于100mm。 (7)钢筋骨架 根据钢筋混凝土钻孔桩的桩长,纵向钢筋分两节,采用2台电焊机同时焊接。在施工中要注意主钢筋接头位置错开,在同一截面内接头总数不得多于主钢筋总数的50%。钢筋骨架外侧每隔4m对称布置四个加焊“耳”形钢筋,同时上下两层按45度角错开,以确保保护层厚度。钢筋骨架底部纵筋向内稍微弯折,起导向作用。 (8)导管 下料导管采用壁厚6-8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