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工程导论教学大纲.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交通运输工程导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B021052
适用专业:交通运输
总 学 时:46学时(42+4)
一、编写说明
1.修订的依据
本教学大纲是依据交通运输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修改编定的。
2.课程简介
本书以整个交通运输系统为对象,主要介绍现代社会运输的性质和作用,交通运输系统的组成以及我国各种交通运输系统的现状;阐述各类载运工具的特点和与交通运输工程设计有关的特性;扼要介绍交通运输工程规划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步骤;择要阐明轨道、道路、港口和机场工程的主要组成、功能要求和设计要点;简略介绍各种载运工具在交通运输设施运行时进行交通控制和管理的要求与方法。
3.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现代社会运输的性质和作用,交通运输系统的组成以及我国各种交通运输系统的现状;各类载运工具的特点和与交通运输工程设计有关的特性;轨道、道路、港口和机场工程的主要组成、功能要求和设计要点。使学生了解交通运输工程规划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步骤;各种载运工具在交通运输设施运行时进行交通控制和管理的要求与方法。
4.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与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学、交通运输工程学、交通管理工程学、汽车运用工程学、交通管理与控制、交通运输监理组织学、交通安全工程学等学科有较为密切的联系。
二、大纲内容
绪 论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交通运输系统的组成和特点,城市交通运输系统.
2.使学生了解运输的性质和作用及我国各种交通运输系统概况。
(二)教学内容
1.运输对经济发展、对社会、对政治、环境的影响。
2.交通运输系统的组成、性能,各类运输系统的特点,综合运输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其变化趋势。
3.铁路、公路、水路、航空交通运输系统和管道运输系统。
4.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的特点、组成。
(三)教学要求
1.使学生掌握交通运输系统的组成、性能,各类运输系统的特点,综合运输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其变化趋势,铁路、公路、水路、航空交通运输系统和管道运输系统。
2.使学生了解运输对经济发展、对社会、对政治、环境的影响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的特点、组成.难点:综合运输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其变化趋势。
第一章 载运工具的运行特性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使学生了解.载运工具的应用类型,车辆的类型和基本组成,动力特征。
2.道路载运工具的类型、尺寸、功率、质量、加速性能、车辆运行费;水上载运工具的类型、尺寸和吨位;
3.空中载运工具的类型,飞机质量、尺寸和旅客容量,跑道长度,巡航速度和航程。
(三)教学要求
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使学生了解.重点:道路载运工具的类型、尺寸、功率、质量、加速性能、车辆运行费;水上载运工具的类型、尺寸和吨位。
2.难点:道路载运工具的加速性能。
第二章 交通流特性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使学生了解.交通流三要素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2.通行能力的定义和分析方法,排队和延误分析。
3.交通量与服务水平,交通量与延迟。
(三)教学要求
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使学生了解.重点:通行能力的定义和分析方法,排队和延误分析,交通量与服务水平,交通量与延迟。
2.难点:通行能力的分析方法,排队和延误分析。
第三章 交通运输工程规划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使学生了解.规划的方法和步骤。
2.供给函数,需求供给平衡,需求模型、生成模型、分布模型、选择模型。
3.需求预测的经验判断法、趋势推测法、需求模型法。
4.方案设计与评价。
(三)教学要求
1.使学生掌握规划的方法和步骤方案设计与评价.重点:规划的方法和步骤.难点:规划的方法和步骤.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使学生了解.线路等级、正线数目、线路平面、线路纵断面、路基和轨道。
2.站场的类型与分布,中间站、区段站、编组站、客运站和货运站。
(三)教学要求
1.使学生掌握.使学生了解.重点:线路等级、正线数目、路基、轨道;中间站、区段站、编组站。
2.难点:线路等级、正线数目、路基、轨道。
第五章 道路工程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使学生了解.道路分极,设计原则。
2.道路路线的平面设计,行车视距,纵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平面交叉设计、和立体交叉设计。
3.路面使用性能要求,路面结构组成和类型,路肩和路面排水。
4.道路排水,桥梁和涵洞。
(三)教学要求
1.使学生掌握道路路线的平面设计,行车视距、平面交叉设计.使学生了解道路路线的纵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路肩和路面排水。.重点:道路分极,设计原则,道路路线的平面设计,行车视距、平面交叉设计.难点:行车视距、平面交叉设计.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使学生了解.港口的类型和港口的组成。
2.航道,港口水深,锚地,回旋水域,码头前水域,防波堤。
3.码头平面布置,码头形式,岸壁结构形式,码头岸线长度。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