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药理学镇痛药重点解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九章 镇痛药
第一节
根据痛觉冲动的发生部位,疼痛可分为躯体痛、内脏痛和神经性痛三种类型。
广义镇痛药包括麻醉性镇痛药和非麻醉性镇痛药。本章镇痛药指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特定部位的阿片受体。而产生阵痛作用,并同时缓解疼痛引起的不愉快情绪的药物。
其阵痛作用与激动阿片受体有关,易产生药物依赖性或成瘾性,易导致药物滥用及停药戒断综合症。
第二节
机体内主要由μδκ三类阿片受体介导阿片类药物的药理效应,吗啡的主要药理效应如镇痛、镇静、呼吸抑制、缩瞳、欣快及依赖性等主要由μ受体介导。
阿片受体主要存在于下丘脑、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蓝斑核和脊髓背角区。
根据药理作用机制,阿片类镇痛药可分为三类:a吗啡及其相关阿片受体激动药(吗啡,可待因,哌替啶,美沙酮,芬太尼及其同系物)b阿片受体部分激动药和激动—拮抗药(喷他佐新,丁丙诺啡,纳布啡)c其他镇痛药(曲马朵,布桂嗪,延胡索乙素及罗通定)。
第三节:吗啡及其相关阿片受体激动药
吗啡
药理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
镇痛作用:吗啡具有强大的镇痛作用:对绝大多数急性痛和慢性痛的镇痛效果良好,对持续性慢性钝痛作用大于间断性锐痛,对神经性疼痛的效果较差。
镇静、致欣快作用:能改善由疼痛所引起的焦虑、紧张、恐惧等情绪反应,产生镇静作用,提高对疼痛的耐受力。还可引起欣快感,表现为满足感和飘然欲仙。对正处于疼痛折磨的患者作用明显。改变情绪的作用可能与激活边缘系统和蓝斑核的阿片受体有感。
抑制呼吸:使呼吸频率减慢、潮气量降低、每分钟通气量减少。作用机制为a降低脑干呼吸中枢对CO2张力的敏感性,b抑制脑桥呼吸调节中枢。呼吸抑制是吗啡记性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
镇咳:直接抑制延髓咳嗽中枢,使咳嗽反射减轻或消失,产生镇咳作用。
缩瞳:兴奋支配瞳孔的副交感神经,引起瞳孔括约肌收缩,使瞳孔缩小。针尖样瞳孔是 其中毒特征
其他中枢作用:改变体温调节点,引起恶心和呕吐,降低ACTH、LH、FSH的浓度。
平滑肌
胃肠道平滑肌:减慢胃蠕动,提高胃窦部及十二指肠上部的张力,提高小肠及大肠平滑肌张力,提高回盲瓣及肛门括约肌张力。
胆道平滑肌:治疗量吗啡引起胆总管压以及胆囊内压升高,致上腹部不适甚至胆绞痛。阿托品可部分缓解
其他平滑肌:降低子宫张力、收缩频率和收缩幅度,延长产妇分娩过程;大剂量可引起支气管收缩,诱发或加重哮喘。
心血管系统
能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发生直立性低血压,还可促进组胺释放。
对脑循环影响很小,但抑制呼吸使体内CO2蓄积,引起脑血管扩张和阻力降低,导致脑血流增加和颅内压增高。
免疫系统
对免疫系统有抑制作用,还可抑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蛋白诱导的免疫反应。
体内过程:
口服后易从胃肠道吸收,但首过消除强,常注射给药。本品脂溶性较低,仅有少量通过血脑屏障,但足以发挥中枢性药理作用,代谢产物吗啡-6-葡萄糖醛酸具有药理活性,且活性比吗啡强。主要以吗啡-6-葡萄糖醛酸的形式经肾排泄。
临床作用:
镇痛:对多种原因引起的疼痛均有效,如严重创伤、烧伤、手术等引起的剧痛,晚期癌症疼痛,内脏绞痛,心肌梗死引起的剧痛。久用易成瘾,除癌症剧痛外,一般仅短期应用于其他镇痛药无效时。
心源性哮喘:作用机制:a抑制呼吸中枢:呼吸变慢,b扩张外周血管:减轻心脏负荷,c镇静作用有利于消除焦虑紧张情绪。
止泻:有利于减轻急、慢性消耗性腹泻症状。如伴有细菌性感染,应同时服用抗生素。
不良反应:
1.一般不良反应:恶心、呕吐、不安、眩晕、意识模糊、便秘、尿潴留、低血压、鼻周围瘙痒、荨麻疹、呼吸抑制
2.耐受性及依赖性:剂量越大,给药间隔越短,耐受发生越快越强。停药后出现戒断症状。
3.急性中毒:表现:昏迷、呼吸抑制、针尖样瞳孔缩小、血压下降甚至休克。采取措施有阿片受体阻断药,吸氧,人工呼吸。
禁忌症:
禁用于分娩止痛和哺乳期妇女止痛,支气管哮喘及肺心病患者,颅脑损伤患者。心源性哮喘伴有休克,昏迷,严重肺部疾患或是痰液过多时禁用。
可待因
口服易吸收,大部分在肝脏代谢,与阿片受体亲和力低,药理作用与吗啡相似,但作用较吗啡弱,对呼吸中枢抑制也较轻,无明显镇静作用,有中枢性镇咳作用。用于中等疼痛和剧烈干咳。
哌替啶
药理作用:主要激动μ型阿片受体,药理作用基本与吗啡相同,镇痛作用弱于吗啡,镇静、呼吸抑制、致欣快和扩血管作用与吗啡相当。能提高平滑肌和括约肌的张力,无明显中枢性镇咳作用,有轻微兴奋子宫作用,但对妊娠末期子宫收缩无影响,不延缓产程。
体内过程:口服易吸收,常注射给药,在肝内代谢为哌替啶酸和去甲哌替啶,去甲哌替啶血浆半衰期为15—20小时。
临床作用:a.镇痛:各种剧烈疼痛,内脏绞痛(+阿托品),分娩止痛(产前4h内禁用),慢性钝痛不宜使用。b.心源性哮喘.c人工冬眠:人工冬眠疗法:哌替啶+异丙嗪+氯丙嗪.d麻醉前给药:镇静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