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张法预应力施工技术.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后张法预应力施工技术
1 工程概况
工程规模:XXXX制梁场承担了X客运专线DK1483+379.17~DK1522+526.75段319孔箱梁预制施工,其中32m箱梁312孔,24m箱梁7孔。
2 施工方法
2.1 制孔
预应力管道成孔采用波纹管,为了防止管道变形,波纹管内加设衬管。衬管直径比波纹管直径小10~15mm。
(1)波纹管定位
波纹管定位采用定位网片,安装前在底腹板钢筋绑扎胎具上标出预应力筋纵横坐标,定位网片按设计坐标布设。
(2)技术要求
①制作波纹管用钢带厚度不得小于0.3mm,不得随意抛掷。吊装底腹板钢筋时加设纵向吊筋,防止钢筋变形引起波纹管破坏或移位。
②根据施工进度制作波纹管且上盖下垫,防止暴露时间过长锈蚀。
③点焊钢筋时严禁电焊火花灼烧波纹管,如有破损要及时用封胶带粘补。
④波纹管定位偏差距跨中4m范围内不得大于4mm,其他部位不得大于6mm。
2.2 钢绞线制作、穿束
(1)施工方法:
①下料与编束:钢绞线下料在经过硬化的棚内进行,根据技术交底确定的下料长度下料,钢绞线编束用22号铁丝绑扎,间距1.5m。
②穿束:人工穿束或加工特制穿束器穿束。
(2)技术要求
①钢绞线不得露天存放,防止雨水或油污侵蚀。
②钢绞线下料采用砂轮机切割,用钢尺丈量。严禁钢绞线受火花灼伤、破损。
③每束钢绞线取自同批同盘,防止因弹性模量变异导致应力不均。
④成束钢绞线用铁丝扎紧,禁止在不顺直的状态下绑扎。
⑤编束后钢绞线按编号分类存放,搬运时,支点间距不得大于3m,端部悬出长度不得大于1.6m。
⑥穿束时拖拉方向和钢束穿入方向均应与锚垫板垂直。
⑦钢绞线下料长度L=li+2×(限位板厚度+撑脚高度+油顶高度+工具锚厚度+100)mm,其中li为工作长度。
2.3 钢绞线张拉
(1)千斤顶和油表的选型:
①千斤顶
根据设计要求,箱梁预应力筋kyj=1860MPa,锚具最大孔数12孔,单束张拉力最大为12×1339.2×140/1000=2250kN。
根据《铁路桥涵施工规范》(TB10203-2002)的有关规定,千斤顶额定张拉力为(1.2~1.5)×2250=(2700~3375)kN,选用300t穿心式千斤顶。
②油压表
选用精度为0.4级的防震型油压表,表盘直径为150mm,最大量程为最大张拉力的1.5~2.0倍,经计算取60MPa,最小分度值为0.5MPa。
(2)张拉控制工艺
根据铁道部质检站管道摩阻试验报告,中铁咨询桥梁工程设计研究院对锚外张拉控制应力进行了调整。N1、N2=0.72KyJ ,N3、N5、N7、N9=0.724 RyJ,N4、N6、N8、N10=0.721 RyJ
(3)张拉预应力钢绞线时,采用应力应变双控制,张拉程序为:
(4)张拉方法:
张拉分三阶段进行,第一次为预张拉,在内模拆除、外模只拆不移的情况下张拉部分预应力。第二次为初张拉,在制梁台座上进行。第三次为终张拉,在存梁台座上进行。
张拉时要求箱梁两侧腹板对称张拉,其不平衡束最多不超过一束,张拉同束钢绞线由两端对称同步进行,且按设计规定的编号及张拉顺序张拉。
3 工艺流程
钢绞线终张钢绞线预张、初张钢绞线制作、穿束制孔4 质量控制标准及检查方法
钢绞线终张
钢绞线预张、初张
钢绞线制作、穿束
制孔
4.1 技术标准
《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6]160号
《铁路桥涵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TB10415-2003)
《铁路桥涵施工规范》(TB10203-2002)
《预应力筋锚具、夹具和连接器应用技术规程》(JGJ85-2002)
《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施工技术指南》(TZ213-2005)
《客运专线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暂行技术条件》(铁科技函[2004]120号)
《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经规标准[2005]110号)
4.2 质量控制标准及检查方法
(1)实际伸长值两端之和不超过理论计算值的±6%。(观察和尺量)
(2)每件后张预制梁断丝,滑丝总数不得超过预应力钢丝总数的0.5%,且一束内断丝不得超过一丝,也不得在同一侧。(观察)
(3)两端钢绞线回缩量之和不得大于6mm。(观察和尺量)
(4)张拉过程中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需更换锚具或钢绞线来重新张拉。
(5)后期张拉时发现早期张拉的锚具中夹片断裂者。
(6)锚具内夹片错牙在10mm以上者。
(7)锚具内夹片断裂在两片以上者(含有错牙的两片断裂)。
(8)一片梁中断滑丝量超过规定,选最不利的一束进行处理。
(9)锚环裂纹损坏者。
(10)切割钢绞线或压浆时又发生滑丝者。
5 机械设备检验、操作要求及注意事项
5.1 机械设备校验
千斤顶和压力表、油泵必须经过配套校验合格,并且在规定使用期限内。压力表采用0.4级的精密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