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doc

发布:2017-01-06约3.4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1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商品、一般等价物和货币的定义,货币的职能、纸币 理解:理解商品交换经过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四个阶段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了解货币的基本职能和纸币 能力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善于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货币知识,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货币,要对学生进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传统教育,增强学生抵制拜金主义思潮影响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商品;纸币 教学难点:货币的本质、纸币和货币的区别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首先通过图片看不同时代的货币,引入本单元第一课第一目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新课教学: 货币的本质 1.商品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 通过举例说明什么是商品以及商品具有怎样的含义和基本属性 P4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价 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1.回答问题:思考下货币和商品哪个出现的早呢? 场景再现:书中第4页例子回答问题 商品交换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最初的物物交换(出现了等价物) 弊端:双方都达到对方的需求——困难 第二阶段: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 (从其他商品中分离出来,可以直接和其它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其它一切商品价值) 第三阶段: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货币:金银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 总结:在长期的交换过程中,人们找到了克服“商品—商品”交换困难的办法,这就是先把自己的东西换成市场上大家普遍乐意接受的商品,然后再用这种商品区换回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这种大家普遍了以接受的商品便成为一般等价物,它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师:历史上,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早期有牲畜、布帛、贝壳等。后来,一般等价物固定在贵重金属金银上。使金银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了一般等价物。 提问:人们为什么选择金银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呢? (引导:金银具有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特点) 师总结: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课后思考: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马克思 总结:货币的产生 二、货币的基本职能 幻灯片23:三幅图体现了货币怎样的职能? 师: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就是货币的职能。同学们结合同学们刚才的分析,我们一起来看看货币有哪些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体现。回顾一般等价物的含义,货币从产生时起就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我们去商店买东西,待售的商品前都会标上一个价格标签,人们一看就知道这件商品值多少钱,那件商品值多少钱。(P5图)。货币的这种职能就是价值尺度(含义P6)。 为了用货币来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价值量:商品价值的大小),必须给货币本身确定一种计量单位,如人民币的“元”,英镑的“磅”等。(计量) 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的价值,叫做价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这个职能,就是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价格。如某电器3990元。而且这个价格并不需要拿真正的货币放在旁边。(只要观念上的货币,因为它所表示的是商品值多少钱,而不是商品和货币的交换) 2、流通手段(板书) 如果,现在我需要一些水果,就需要拿100元去买,而不能那种标签去买。而卖家拿了这个钱就可以去买其他的东西。这样,货币就不再固定地在某个人手上,而是在运动了。这个运动的过程就是流通的过程。(p6图) 这中间的转换媒介就是货币。货币的这种职能就是流通手段的职能。(又叫做购买手段)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其公式就是: 商品 货币 商品 P6在“商品—货币—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阶段的变化既重要又困难,马克思成它“是商品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 思考: 1.这个“跳跃”是指什么?为什么说这个跳跃不成功,摔坏的一定是商品所有者? 2.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能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 3、其他职能 以上两种职能是货币的基本职能,是我们要重点把握的。除了以上两种职能之外,还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等职能。 三、纸币 我们已经知道,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的过程中,其形态是不断变化的: (用图片或实物展示各历史时期的货币形态) 师:货币的历史发展:金银条块—铸币—不足值的货币—纸币—电子货币阶段 学生活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