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炎.ppt
4.转续宿主(paratenichost或transporthost)某些寄生虫的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不能发育为成虫,长期保持幼虫状态,当此幼虫期有机会再进入正常终宿主体内后,才可继续发育为成虫,这种非正常宿主称为转续宿主。例如,卫氏并殖吸虫的童虫,进入非正常宿主野猪体内,不能发育为成虫,可长期保持童虫状态,若犬吞食含有此童虫的野猪肉,则童虫可在犬体内发育为成虫。野猪就是该虫的转续宿主。第30页,课件共56页,创作于2023年2月广州管圆线虫宿主终宿主以褐家鼠和黑家鼠较多见,此外还有白腹巨鼠、黄毛鼠和屋顶鼠等。感染率最高是褐家鼠。老鼠密度越高,螺感染幼虫率越高,同样,螺密度越高,老鼠感染率也越高。第31页,课件共56页,创作于2023年2月常见的中间宿主有福寿螺、褐云玛瑙螺和蛞蝓,此外还有皱疤坚螺、短梨巴蜗牛、中国圆田螺和方形环棱螺。以福寿螺为主。第32页,课件共56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33页,课件共56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34页,课件共56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35页,课件共56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36页,课件共56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37页,课件共56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38页,课件共56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39页,课件共56页,创作于2023年2月转续宿主有黑眶蟾蜍、虎皮蛙、金线蛙、蜗牛、鱼、虾和蟹等。第40页,课件共56页,创作于2023年2月关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炎第1页,课件共56页,创作于2023年2月?广州管圆线虫是人畜共患的寄生虫,其幼虫可侵犯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嗜酸性粒细胞性脊神经根脑膜炎或脑脊膜神经根炎,也可损害肺、眼睛和鼻。
第2页,课件共56页,创作于2023年2月广州管圆线虫是陈心陶1933年首先在广州鼠肺内发现,1935年确定为新属、新种,并命名为广州肺线虫。1937年Matsumoto在台湾野鼠肺动脉内亦发现一种线虫,将其命名为鼠血圆线虫Haemostrongylusratti。1945年Dougherty认为鼠血圆线虫应是广州肺线虫的同种异名,故改名为广州管圆线虫。第3页,课件共56页,创作于2023年2月1945年Nomura和Lin首次报道台湾省1例15岁的男孩脑脊液中检获该虫幼虫。1946年后东南亚各国和太平洋、印度洋各岛屿,陆续发现该病病例。分布地区跨越北纬23°至南纬23°的热带和亚热带[5]。全球已报告确诊和疑似病例达3000余例,其中我国台湾省占300余例。过去,该病在我国大陆极为罕见,直至1996年才报道4例确诊病例。近8年来,我国大陆沿海地区,不断出现现症病例和疑似病例,且在部分地区引起爆发。第4页,课件共56页,创作于2023年2月1997年10月,温洲市首次发生广州管圆线虫集体感染并引起该病爆发,105人因食凉拌“辣味螺肉”造成47人发病,罹患率44.8%;而未吃螺肉者77人,则无人发病。第5页,课件共56页,创作于2023年2月2002年8月26日,福建省长乐市漳港镇龙峰村,8名11~13岁的学生,在本村水沟内捞取100余只福寿螺,敲碎后,取5~10只头部组织串起烧烤吃,全部发病。第6页,课件共56页,创作于2023年2月2002年10月9日,福州市某单位职工20人在某酒楼聚餐食用“爆炒美国蜗牛肉”,2d后13人开始发病。第7页,课件共56页,创作于2023年2月今年从6月24日始,北京首次发生群体性广州管圆线虫病以来,到目前为止,北京市共接到临床诊断报告131例病例,其中重症病例25例,无一例死亡,已经治愈出院22例。在对85名临床住院病例进行了病学个案调查中发现,主要集中在经济收入较高的青壮年,20到40岁76例、10到13岁2例、50到57岁7例,而且均有生食或半生食淡水螺肉的就餐史。第8页,课件共56页,创作于2023年2月生活史??广州管圆线虫的成虫多寄生于鼠肺动脉内(雌虫长约30mm,宽约0.5mm;雄虫长约20mm,宽约0.3mm),也可见于右心。雌虫产卵(椭圆形,75μm×40μm)于血流中。虫卵随血流到肺毛细血管,在末梢动脉血管内形成栓塞并发育,成熟后孵出第一期幼虫,幼虫穿过毛细血管进入肺泡,在呼吸道沿气管上行到达咽喉部,再吞入消化道,最后随粪便排出体外。
第9页,课件共56页,创作于2023年2月?排出体外的第一期幼虫,不耐干燥,但在潮湿或有水的环境中可存活3周。当第一期幼虫被软体动物吞食或主动钻入其体内而感染,1周后蜕皮变成第二期幼虫,再经2周后蜕皮成第三期幼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