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炎.ppt
广州管圆线虫宿主终宿主以褐家鼠和黑家鼠较多见,此外还有白腹巨鼠、黄毛鼠和屋顶鼠等。感染率最高是褐家鼠。老鼠密度越高,螺感染幼虫率越高,同样,螺密度越高,老鼠感染率也越高。第31页,共5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常见的中间宿主有福寿螺、褐云玛瑙螺和蛞蝓,此外还有皱疤坚螺、短梨巴蜗牛、中国圆田螺和方形环棱螺。以福寿螺为主。第32页,共5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33页,共5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34页,共5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35页,共5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36页,共5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37页,共5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38页,共5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39页,共5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转续宿主有黑眶蟾蜍、虎皮蛙、金线蛙、蜗牛、鱼、虾和蟹等。第40页,共5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人因生食或半生食中间宿主和转续宿主而感染,生吃被幼虫污染的蔬菜、瓜果或喝生水也可感染。动物实验提示,第3期幼虫可经皮肤主动侵入宿主。由于人是本虫的非正常宿主,故在人体内幼虫通常滞留在中枢神经系统,不在肺血管完成其发育。但如果幼虫进入肺似也可完成发育。虫体一般停留在第4期幼虫或成虫早期(性未成熟)阶段,近年有报道在一名2岁婴幼儿死亡病例尸解时见到肺部有成虫第41页,共5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广州管圆线虫病症状特征“三高”(高热?、嗜酸细胞高、颅压高)、“三痛”(头痛、肌肉痛、皮肤刺痛)第42页,共5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症状出现概率主要症状头痛(91.5%),躯体疼痛(93.6%),有游走性疼痛(70.2%),皮肤触摸痛(63.8%),低中度发热(53.2%),高热(4.3%)。此外,还有鼻部、眼部或肺部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报道。近年国内有报道2岁以下婴幼儿感染,症状比成人更严重,易造成误诊、误治和延误救治时机而死亡。第43页,共5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福寿螺的来历
福寿螺成为中国人餐桌上的美味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但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这种生物并非中国土生土长,而是特意从国外引进的,在中国“落地生根”后,已成为重要的入侵有害生物之一。
第44页,共5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福寿螺(Amazonian??smail;Ampullaria??gigas??spix)又名耳萝卜螺、大瓶螺、苹果螺,是一种两栖淡水贝类软体生物,分类上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瓶螺科。福寿螺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上世纪70年代引入中国台湾,80年代又由巴西籍中国人引入广东,并开始养殖。由于过度养殖,加上口味不好,它被释放到野外,并很快定殖下来。第45页,共5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广州管圆线虫主要寄生在福寿螺肺、螺头肌肉内,最多可达万余条,而且可在排气、排水过程中同时排出幼虫。我们丽水市福寿螺感染3期幼虫感染率为45.5%,温州水田里和河中福寿螺密度比我市高,且第3期幼虫感染率高达69.4%第46页,共5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丽水市鼠体感染情况(1999)市区:调查125只,无感染;干下村:调查165只,感染58只,感染率35.15%;新合调查86只,感染18只,感染率20.93%;吴口调查114只,感染9只,感染率7.89%;高低级村调查54只,无感染。我市只有褐家鼠被感染。第47页,共5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诊断标准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在中枢神经系统停留时间较长,对脑和脊髓刺激,引起炎症细胞特别是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而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炎或脑膜脑炎(简称“酸脑”),主要表现为急性头痛、颈项强直、脑膜刺激症等,严重者亦可引起死亡。个别幼虫还侵犯眼部、鼻部和肺脏。对广州管圆线虫病的诊断,主要是根据下列几个方面诊断:第48页,共5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①流行病学史:多有生吃或半生吃螺的经历;②症状和体征:有某种神经系统受损的症状和体征,如急性脑膜脑炎或脊髓炎或神经根炎的表现;③实验室检查:脑脊液白细胞数增高,其中嗜酸性粒细胞超过10%;第49页,共5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④免疫诊断:用ELISA(酶标)或IFAT(间接荧光抗体)法检测血液及脑脊液中抗原或抗体阳性。ELISA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敏感性,是目前较常用辅助诊断方法;⑤脑脊液中找到幼虫或发育期的成虫是确诊的依据,但一般检出率不高第50页,共5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预防①该病重在加强卫生健康教育,提高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防止病从口入,不要吃生或半生的螺类及转续宿主蛙类